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逆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源源不断地融入我国,使得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巨大冲击。上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致力于通过教育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惠女文化也正在面临巨大的文化冲击,与此同时,泥塑手工艺这种传统的工艺同样也存在走向衰落的可能性,如何针对惠女文化、泥塑手工艺进行传承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小学阶段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进行惠女文化、泥塑手工艺的渗透无疑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进行惠女文化、泥塑手工艺的渗透就成为关键所在。鉴于此,本研究以泥塑教学为载体,提出几点通过泥塑教学进行惠女文化渗透的措施,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苏州泥塑是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是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如今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技艺高超的虎丘泥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作为吴文化民间美术样式之一的苏州泥塑艺术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苏州泥塑、了解苏州泥塑,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弘扬苏州泥塑这一传统文化,而且通过动手体验泥塑制作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将苏州泥塑引入课堂对这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幼儿泥塑教育展开研究,首先从泥塑的历史背景及教育背景引入主题,介绍泥塑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教育体系的联系;其次对泥塑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最后,总结说明泥塑艺术教育在现今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22,(1):19-21
中华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泥塑作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不仅承载着创作者的思绪、情感,更能够传播民间文化与乡情,实现泥塑作品与民间艺术的质朴融通、共生相融。刘沅声作为梅州市非遗代表性传人,他的泥塑作品大多围绕着客家文化进行创作设计,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乡土文化气息、质朴性等特点。当前,泥塑作为一种风格质朴、形象特色的造型艺术,不断的被社会大众所青睐。为了更深一步促进中国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为例,探析其特色与设计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客家泥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凤翔泥塑擅长写意象征,其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美学和民俗文化价值,饱含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文化气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文章从社会学角度,以凤翔泥塑为例,通过对其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及审美特征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来展示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及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6.
陈晓青 《考试周刊》2023,(15):159-162
泥塑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针对幼儿泥塑教学经验不足问题,在相关文献研读基础上,通过“二问、二试、二提升”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践,对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析。研究认为,幼儿园泥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泥塑学习活动出发,通过合理、科学的观察与比较,立足幼儿泥塑生活经历,凸显幼儿本位,提供丰富的泥塑材料,采取适宜的教学指导策略,从而使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山东教育》2021,(12):F0004-F0004
“塑出黄河情,追寻中国梦。”作为“黄河滩泥塑”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集贤幼儿园成立了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滩泥塑传习所,每年举办一届泥塑文化节,实践独具特色的泥塑园本课程,以泥塑文化特色,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卢勇 《亚太教育》2019,(1):16-18
本文通过对泥塑制作过程和工艺的描述,再现中国民间传统泥塑手法和西方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结合;针对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原因导致泥塑破损的保护难题,总结博物馆在泥塑保护方面的措施和经验,提升优秀泥塑艺术的大众艺术教育时间周期。  相似文献   

9.
吴怀国 《教育》2013,(22):42
走进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学校《家乡的泥娃娃》社团成员制作的泥塑作品,从多角度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熏陶。泥巴塑出"好娃娃"临山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距它不远的常庄镇洛房村就是著名的泥塑之乡。据史料记载,洛房泥塑历史久远,全村几乎都会做泥塑,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当地泥塑文化氛围浓厚,学习泥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  相似文献   

10.
陕西凤翔泥塑是至今我国保存较为古老的泥塑类手工艺术之一。本文从地域渊源、寓意象征、色彩视觉心理及色调类型几方面分析泥塑的色彩运用,浅析凤翔泥塑作品的色彩精神内涵、色彩外观特征及色彩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1.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泥塑课依然是当代雕塑教学的重头戏,所谓的泥塑课是指以具象写实基础训练为目的的造型基础课,它通常采用泥塑人体写生的方式。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上泥塑课的传统没有变,具有过硬的造型能力是检验雕塑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指标。雕塑教学正是经过传统的训练,并一直延续同样的课题传承给热爱雕塑的青年学子。泥塑课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当然功不可没,而这之间的点滴习惯的养成也许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3.
正泥塑艺术发源于古老的中国,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之一,得古风土俗浸润,其表现手法,率真而朴实,稚拙而有情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小学美术创作中以具有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的泥塑艺术作为美术学习主体,使学生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入生活、回归生活,从文化修养、技术能力、设计理念、综合表达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赏识中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钱钰华 《考试周刊》2010,(30):209-210
五年制高师泥塑教学的迫切需求,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但是现实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目标相脱节,还是传统的陶艺,泥塑小件。介于此,本文提出应用现代陶艺的方法和雕塑的知识,结合民间泥塑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教学,这种思路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和新型材料,培养了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道、佛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和艺术载体的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德化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发展中,其陶瓷文化深受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其地区文化的形式,在泥塑、瓷塑与绘画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德化陶瓷艺术,希望为德化陶瓷的创造、发展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石玉成  耿红 《教育》2014,(6):6-6
5月15日,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市朱方路小学共同开展“民俗文化校园行”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指导学生学习泥塑、剪纸、中国结等民间艺术,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图为泥塑艺术家葛志仲在为学生讲解泥塑作品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的“非遗泥塑”课程,由一群对惠山泥人感兴趣的美术教师发起,率先在美术课堂中挖掘泥塑主题,把故事带进作品。之后学校进一步拓展非遗泥塑的文化内涵,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通过目标、学科、活动及空间的融合行动惠泽学生,实现育人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小型脱模泥塑“擦擦”从吐蕃王朝时期之前即已经传入藏地,至今已延续传承一千多年。作为藏区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型宗教艺术品,它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传承着悠久独特的藏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藏区独特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泥塑,又称泥彩塑,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就连乡间儿童都会寻到合适的黏土,摔打揉捏出小泥人、小动物。泥塑从尺寸上可分为大型泥塑和小型泥塑。大型泥塑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寺庙、道观,如山门内威武勇猛的四大金刚、庙堂上庄严慈祥的佛祖、菩萨。  相似文献   

20.
"瓜娃打肚子"是甘肃成县竹篮寨泥塑玩具的品种之一,它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声音清脆悦耳,既美观,又有趣,材料环保,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间泥塑玩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塑料、金属玩具,它因结构复杂,声光电一体化,结实耐用等优点,深受儿童青睐。如何在现代玩具风行的情况下,让泥塑玩具继续担当儿童认识世界,启迪智慧的重任,使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在现代化社会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