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已逐渐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和普遍追求,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正逐步消失。众所周知,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意蕴之美,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味”向语言深处漫溢。  相似文献   

2.
"让学"就是提倡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目标确立,在"让"有指向时引发思考;借助学法指导,在"让"有规则下引发思考;借助问题驱动,在"让"有深度中引发思考,不断促发学生思维向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鸿门宴》中樊哙人物形象时,师生有以下一段对话。 师:为了讨论的便利,我们不妨重读这两段对话。一是课文第二节中沛公对项伯的一番话:“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相似文献   

4.
王芳 《教书育人》2010,(5):61-61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的确,汉字的表意性,使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然而,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把学生当作了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总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读,学生只不过在死记硬背汉字的笔画组合。汉字退化成了没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识字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或者“活背巧记”的技能之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因此,音乐教学应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一、渐行渐远的风景(一)缺失的情感教学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了,但在一些音乐课中,有的教师仍然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何谓深度语文?就王开东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决定了课堂深度。怎样让课堂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心智深处在整堂课中都精神愉悦呢?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套用为:文章以思想为最上。有思想,则自成高格,自有境界。思想的深度就是文章的厚度。思想从哪里来?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日益成熟,但面对高考的高中生实在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能够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技巧进行培养和指导,使学生爱读、会读、乐读。  相似文献   

9.
正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深入探究,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园地。一、聚焦问题,触发探究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导入课文,创设问题情境,聚焦重点,抓住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呈现研究的专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期待,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10.
人生,是一条渊远的河,泛着粼粼清波.我乘一小舟,执一船桨,在细碎的波浪中体味人生四季.而此刻的我正值人生的春季——青春,多么美好的名字,多么艳羡的年华啊——我看见河面平静,偶然泛起几朵小浪,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我看见两岸桃花灼灼,于圣洁中透温润,如少女羞红的脸颊,吐着缠绵的香;我看见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铺河面一片淡粉,春阳...  相似文献   

11.
<正>我非常喜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的一句话——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只有一次,在这黄金六年内,教师怎样为这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创造诗意童年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一起向书海进军。书香、书味、书情像绿树、花草、夜风、高山流水沁入心脾,带给我们难以言说的享受。在书的世界里,可以和李白一起望庐山瀑布,和巴金一起观海上日出,和冰心一起感悟人生,和戴望舒一起寻  相似文献   

12.
绿色作文就是说真话、说实话、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文。绿色评语是指作文批改时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废除以往的套话、废话,运用富有朝气的、具有亲和力的、带有创造性的语言,尽最大的可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表格展开阅读教学,不仅可以简化教学流程,让教学重点更加集中,同时也能促进感性体悟与理性训练的有机统一,使学生的深入感知逐步向学以致用的境界进发。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力表格,引领学生初读文本,在导序中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在导思中洞察写作方法;迁移训练,在内化中强化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5.
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但教师往往注重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钻研、涵泳予以关注。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设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美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相似文献   

16.
正情境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着系统论的原理,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倡导学生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氛围环境中进行语文的探究学习。教育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统领课程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理解关键性字词段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学生精读文本,体验其中蕴藏的情感与表  相似文献   

17.
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自问世之日起,就会面临各类各色的解读。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读者群,其解读的权利同样应该得到尊重。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该适度淡化工具性训练,进一步突出文学审美和情感体验,少一些架空说教,多一些对话交流,向人性更深处漫溯……一、走近作者看人性一位教师执教《范进中举》,先分析人物、挖掘主题,得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然后,用多媒体幻灯片打出一份历代通过科举考出来的优秀人才名单: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让学生明  相似文献   

18.
正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深化阅读体验。一、走进作者,触摸人性《风筝》一课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想到故乡早春时节的放风筝,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深深的内疚与自责。然而,令他痛苦的是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往事已忘却。  相似文献   

19.
20.
成功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教育生活,读者需要透过文字,去感悟案例背后隐藏着的微言大义,而不是生搬硬套或简单拒之门外。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在有的班级,很多次计票结果出来都令老师满意?为什么有的班级投票评选不敢拿掉暗箱?设置了暗箱的选举,还叫民主选举吗?选举结果令班主任不满意,是民主的过错吗?是不是凡事都应该让学生做决定?具体到我的班级,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