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眼"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课眼",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教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可通过复活"文眼"语言,再现"文眼"意境,拓展"文眼"诗意等手段,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课程内容看,散文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对散文的情感把握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散文的本质在于"形散意不散",形式上的"散"给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上造成了一定困难,也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增添了难度。作者认为,在文言文散文的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其"意不散"的特点,即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眼"展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多次教学,我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来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读了《中学语文》2000年第9期上曾宪一先生的《〈威尼斯〉教学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愿就《威尼斯》一文的“文眼”问题谈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曾先生。《实录》以师生问答和板书的形式认定《威尼斯》全文的文跟(即总文眼)是“别致”,文章第一部分(即写“水上之城”的部分)的文眼是“明媚”,第二部分(即写“艺术之城”的部分)的文眼是“华妙庄严”,这种分析并不十分切合《威尼斯》的实际。要谈论文眼,当然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文眼。我们知道,文眼是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它起着统率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是读者  相似文献   

5.
《画杨桃》(五年制第六册)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文眼——老老实实。抓住这个文眼组织教学,既能扣住文章的中心,又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文章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言行把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刘敏  舒翠萍 《湖北教育》2006,(12):39-40
教材简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选自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是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课文内容是一个因失去了父亲而悲愤的、对和平无比渴望的中国孩子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肚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相似文献   

7.
1 设计理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属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全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8.
周明玉 《江西教育》2007,(18):38-39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生已了解到很多与此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知识与情感基础。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潜心涵泳、诵读体会、语境想象、移情体验、拓展资源中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情感, 从而构建富有诗情画意,能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与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感情。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根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感情浓烈、抒情性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读”为主线,用“读”架设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理解和体验,在读中品出言中之语,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获得真切感受,提升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郾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2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郾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新增课文,叙述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一封信,信中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出示一组战争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战争的了解,让学生的心灵随着图片的内容而跳动,并与之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说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并说说从课题中想知道些什么。二、紧扣主线,突…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数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课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能说说“呼声”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再读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郾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四下)是一封回信,教学中如何既突出文体的特点又不钻进书信的桎梏之中呢?不少教师是将雷利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做为教学的重点:课前互动,观看有关战争的视频;重点研读的是“战争与和平”,当前还有哪些地方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相似文献   

15.
16.
教材解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是一位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信。信中雷利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  相似文献   

17.
相传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画眼睛,“每云:‘点睛必飞去。’”旁人不信,“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睛者见在”。  相似文献   

18.
李雪梅 《湖北教育》2003,(15):35-3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名中国中学生雷利在1996年写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的前半部分表达了自己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语言质朴,感人肺腑。后半部分则放眼世界,纵观时空,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文字凝  相似文献   

19.
初一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眼",只要让学生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索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一节课。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会写信吗?写过信的请举手!生:会写。师:写信要注意哪些事情?怎样写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