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心理学角度看,荣誉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合理合宜而产生的,羞耻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的过失而产生的。从理论上认清荣誉心和羞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开展荣辱观教育。新时期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关键是要采取妥善措施培育民众的良心,要根据不同良心水平群体的荣耻心发展规律开展荣辱观教育。同时,要注意对接中国本土的知耻文化传统,营造培养荣辱观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一、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相似文献   

4.
隆卫芸 《中学文科》2006,(11):57-58
近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蜉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对荣辱观的论述。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看来.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日礼,二曰义,三日廉,四日耻,颐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阱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辰观辣僳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佳人了时代舶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现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从耻的自觉水平分,可将耻分为他律之耻和自律之耻,从恰当与否角度分,可将羞耻心态分为错误的羞耻心态与正确的羞耻心态;从是"自身的素养缺陷"还是"外在的强权"导致的耻辱分,可将耻辱分为"义辱"与"势辱";从耻辱的强度分,可将耻辱分为奇耻大辱和一般性耻辱.认清这四类羞耻心态的内涵与性质,对于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当代中国人培育和保持恰当的羞耻心态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玉琴 《江苏高教》2007,(1):152-153
一、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突出"明荣知耻"的教育 "明荣知耻"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何者为荣,何者为耻,方能耻所当耻,荣所当荣,才不至于"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目前,高校正对这"八荣八耻"进行着大张旗鼓的宣传,这种强大的宣传攻势的确能使大学生很快分清何为荣,何为耻,但分清了何为荣,何为耻,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明白或接受了为何要以此为荣、以彼为耻的原因和道理,也不等于他们在行为选择上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等于他们就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荣辱观.现代大学生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而不行、知而妄行、知行不一.究其原因,按照程颐的说法"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信之未笃.所以,荣辱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明白和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能成为其内在的"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7.
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列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教学应成为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知耻”事关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基于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课堂教学更应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今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党和国家领导人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青少年”——指的就是我们,我们应该怎样不辜负重如泰山的殷切期盼呢?看看下面的讨论吧,也许我们会有体会和行动的!王征(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主任):正所谓“三岁看老”,从小养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基因”。宋庭会(广州市海珠区金鹰学校校长):引导青少年知荣明耻,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推动荣辱观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是时候了。刘月春(博罗县育英中学学生):对于荣与辱,同学们往往存在着这样的模糊认识,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对于相对立的相反观念和行为,却抱着所谓“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进一...  相似文献   

11.
杨晓冬  童斌 《班主任》2007,(9):11-12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上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守住底线     
张鹰 《阅读与鉴赏》2007,(11):36-38,69
很多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各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便能有所不为。"有位当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他的底线;不做  相似文献   

14.
《东方生活报》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初二女生公开叫卖初夜权,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吃喝玩乐的经费,笔者相信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都会为这个女孩这样的行为感到耻辱。在中国历史上,“知耻”与“无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论语》说:“行已有耻”。孔子这里所讲的就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作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耻,是社会公德的底线,不以伤风败俗为耻,何谈社会文明?不以耻为耻的民族,何以成为强盛的民族?教民知耻,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一项固本强基工作。对青少年进行…  相似文献   

15.
羞耻感教育是青少年正确荣辱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知耻的观念和意识,以抓好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倡导以知耻为底线的美德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一、羞耻心是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础羞耻心是人对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是对自己违反道德行为的知耻、惭愧和悔恨,具体表现为羞愧感和耻辱感。一个人做了错事感到羞耻,而做了有益于人民和集体的事感到自豪,这两种行为同是道德情感的表现。因此,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虽是否定情绪体验,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内动力,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础。马克思曾说:“羞惭心是一种愤怒,只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弊端的积重难返,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当代中学生的荣辱观令人堪忧:在一部分中学生的思想深处,荣辱的界限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甚至是非不辨,美丑颠倒。不少学生以“时代不同”和“国外如何”为由,怀疑、摈弃甚至反对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美德,使荣辱观染上浓…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潘思斌 《教育艺术》2006,(12):15-16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不仅关系到主体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培育应着力使人们明知国家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更要深知国家不能产生新的耻辱。国家荣辱现的核心是要知道国耻。中华民族曾有百年国耻,我们应该“知耻近乎勇”;目前社会群体知耻感淡化,知耻教育是“治世之大端”;官吏不廉洁知耻,是“国之大耻”。国耻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举国之人皆知有耻,中华民族才会避免再蒙受耻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