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倒翁". 随便问一个高中生,他都知道,<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而韩愈位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轼曾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可不是一般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的七月十六,他第一次泛舟赤壁.因这次夜游赤壁,便有了一篇震古烁今的名文<赤壁赋>.<赤壁赋>成了我们认识苏轼的一个窗口,而"客有吹洞箫者"之"客"也成了解读苏轼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读书     
<正>书名:《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宦海沉浮,遗世独立。我们在八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短短的80余字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在人生之夜里依旧能够"欣然起行",寻求月亮的苏东坡。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名篇,叙事、写景、辨理十分精妙,清代文学家方苞、刘大櫆称它为"坡公第一首记文". 它开篇不枝不蔓直奔要害,点出"石钟山"来,随即引出两位名家见解,一是郦道元,一是李渤.二人观点形成全文纲要.苏轼首先从客观现象质疑:置钟磬于水中,大风浪也不鸣,何况足石呢?石头敲击发声十分普遍,为什么这里独叫石钟?悬念突起,引人深思.细心玩索,就发现苏轼对两种观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常疑之",一个"余尤疑之"."人"和"余"截然不同,不经意间就埋下感情的伏笔,丰富的感情从此步步显露.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虽有"比德",但主要反映的是苏轼写诗时的心理状态:自信无罪,维护自尊,向往自由,泰然自若.作为士人群体的典型代表,苏轼在文字狱中的士人心态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词,很多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都认为,此词通过写赤壁之战周瑜英勇善战、大败曹军这一历史事实来衬托苏轼被贬后的壮志难酬。如果仅仅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他只能是苏轼,而不能成为"苏东坡"。苏轼是天生的乐观派,其实这首词在更深意义上是抒发他被贬谪后一种难得的天生的乐观、豁达之情。此课堂实录就从诗意语文角度下的"主问题"和"四读法",来解读属于苏轼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陈陶的<陇西行>这一诗一词尽管题材不同,但弥漫全文的生死之隔的"情"和浓烈的悲剧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由此生发出了它们在死亡诗意的层面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专题<荷>中选有"咏荷诗歌五首",其中有一首署名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笔者在编写"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助学手册"的书稿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该诗的确切意思,对它作了一番查究,发现这首诗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失误:一、诗的作者不是苏轼,原来的题目也不是<莲>;二、首句中的"卖"在原诗中作"买";三、对"抵"等词语的注释及诗句的理解是错误的;四、诗意的解说偏离了原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易简",是<易传>所揭示的<周易>哲学之重要特征.文章分析了"易简"之道的内涵及其体现,并将<周易>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探讨其成因,指出了<易传>提出此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