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清有偿新闻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甄 《新闻世界》2003,(10):10-10
  相似文献   

2.
有偿新闻的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抽样调查,社会各界对新闻界不满意的问题中,70%以上是有偿新闻。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有必要探讨有偿新闻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1.有偿新闻的表现 根据社会各界披露的情况和禁止有偿新闻工作实践来看,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是送钱给记者编辑,利用媒体权威,用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以取得最有效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3.
杜绝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偿新闻的出现,降低了新闻单位的信誉度,腐蚀了新闻队伍,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在对新闻工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之时,重提反对有偿新闻,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发人深省,即一方面抵制有偿新闻的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另一方面却又屡禁不止。近几年,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连续多次召开以禁止有偿新闻为主题的电视电话会议,有偿新闻已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但仍不乐观,稍不留意就会有所回潮,笔者认为,要有效制止有偿新闻,坚持传媒操守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净化舆论阵地制止有偿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单位向被采访报道的单位、个人索要财物,搞钱稿交易。这种不正之风不仅违反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且沾污了新闻舆论阵地这块净土。它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如果不认真解决,就会像毒瘤一样侵蚀着新闻队伍的肌体。因此,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给新闻立法,从源头上堵住有偿新闻的发生和蔓  相似文献   

7.
说起有偿新闻,尽管它是一个老话题,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特别是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监督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许多报纸版面、  相似文献   

8.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严格禁止记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批评的焦点,也是业界、学界关注的重点。为此,《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8月至9月间,就此问题展开问卷调查。①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总体为全国有影响的媒体,同时考虑到地域分布,也选择了数家地方性媒体,其中既有综合性日报(还有数家行业/专业性日报)、也有电视台、电台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调查的媒体对象在55家以上(这55家媒体的名称本应列出,但由于问卷中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应被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在此一一列出)。本调查问卷采用由访员当面发放,自填后再由访员回收的方法。调查…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公生明,廉生威”。有偿新闻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所发布信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有人把有偿新闻喻为媒体公信力的“绞肉机”。 有偿新闻的常见形式是媒体或媒体从业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而出卖媒体的版面空间或播出时间。像曾经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的10亿元非法集资案,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才使他们置客观事实于不顾,  相似文献   

14.
从“饭票新闻”到“支票新闻”,“钱指挥新闻”犹如毒蛇游徙,吞噬着新闻职业道德的健康机体。 一、悄然出洞扰中华 1983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在四版开辟了个新栏目《商品广告》,以小半版篇幅刊登商品求购类信息。这个新栏目的发刊说明表示:“本报新辟这个专栏, 作为改革商品广告宣传的一种新尝试。 欢迎各地厂矿企业提供类似的商品介绍 广告稿。”这个栏目,既有商品信息,又有 商品使用知识,宣传形式新鲜可信,被称 为“广告新闻”。在这个专栏刊登消息的 厂家根据版面的面积大小,适量交纳版 面费,而版面费作为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不仅腐蚀新闻队伍,毁了人才,而且严重损害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破坏着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形象,干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股涌动在当今新闻界的浊流,危害如此之大,却又屡禁不止。其形式大多表现为个人行为和隐性行为,且已形成一定的层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是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在新闻界出现的腐败现象。"有偿新闻"并不是新闻单位与受众之间的正当交易行为,而是以发布或不发布"新闻"为条件向"新闻"中涉及的对象获取非法利益。鉴于"有偿新闻"破坏新闻业的信誉,有关管理部门屡加禁止。《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相似文献   

19.
20.
王达萌 《记者摇篮》2006,(11):24-25
“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将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这些新闻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