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设计了“初读——练读——熟读”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运用效果较好。下面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谈谈具体做法:一、初读: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主要是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充分的感知。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们从课题入手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想一想,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相似文献   

2.
《小蝌蚪找妈妈》说的是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板书设计时,就全文来说,根据文章的情节,我抓住一个“找”字,在分析每段课文时,又突出了一个“变”字。在“找”中看“变”,自然地突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在总结时,我问学生:“学了这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深究题眼,明确关键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眼,研究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山间又响马铃声》一课时,让学生注意文题,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山间响起马铃声”做题和本文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题目里哪个词是最关键的?通过反复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的文题和老师提出的文题要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本文文题的关键词在“又”字上。“又”字说明马铃声从前响过了,后来不响了,现在又响起来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会急切地想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学会了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来研究课文、理解重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取向,以往的语文课堂只重视学习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因而失落了散发着芬芳和靓丽的人文性,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蝌蚪处处彬彬有礼、活泼可爱,找妈妈找得好辛苦;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和蔼可亲,多像慈祥的长辈。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闪动着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  相似文献   

5.
于晓华 《甘肃教育》2001,(12):22-22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1.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狼和小羊》,我先板书“狼”,再板书“小羊”,并在“狼”与“小羊”中间写一“和”字后设疑:“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一下引起了学生兴趣。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讨论,都非常积极。2.教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我常常让学生扮角色表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和鲤鱼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紧扣文章中“找”和“变”两条线索,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一、实物引趣,揭示课题。低年级学生对新鲜、直观的事物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上课时,先可拿出一瓶事先准备好的小蝌蚪给学生观察,让他们在感性上对蝌蚪有所了解。之后,因势利导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他们就去找妈妈。”揭示课题。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题题限“借”字,联络通篇,经纬全文。教学时,可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借”字,层层深入分析,帮助他们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一、找出题眼,理清脉络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琢磨课题,想一想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写的?先后写了哪几部分内容?(课文围绕“借”字,写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冲突。先后写了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提示与教学建议】歌曲旋律活泼。歌词叙说小蝌蚪摇着小尾巴找妈妈的情景,告诉孩子大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教歌前,先让孩子饲养一些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外形——大脑袋、小尾巴和黑溜溜的身体,在水里摇着小尾巴游来游去,引起孩子的兴趣。紧接着可以同时教唱歌曲的一二两段,并提问: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在孩子们议论中教唱第三段。唱时第一段要活泼欢乐.句尾可加问句:“小蝌蚪,你要去哪儿呀?”第二段要唱得急切,句尾加问句:“小蝌蚪,你妈妈是谁呀?”第三段要唱得喜悦,句尾可问:“小蝌蚪,你怎么不像妈妈呀?”歌尾增加问句,一可增加唱歌的趣味,二能引起孩子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0.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是科学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保护青蛙和小蝌蚪。因此,本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一、导入新课,扣住“找”1.板书“找”,问:同学们,你曾找过什么?2.板书“妈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发现妈妈不在家时,就急着找妈妈。3.板书“小蝌蚪”,齐读课题,激趣:是啊。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小蝌蚪看见你们得到妈妈的关心和爱护时,是多么的羡慕啊。它们也想得到妈妈的关爱,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找妈妈吗?〔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 ,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 ,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乐学 ,兴趣浓厚。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 ;理清课文条理 ;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2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抓住“找”字 ,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 ,让学生从读中悟情。三、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这节…  相似文献   

12.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实物演示)生:小蝌蚪的头很大,像一粒大黑豆。生:小蝌蚪的尾巴很长。生:它的全身是黑灰色的。师:是呀,可它们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小蝌蚪这个样子。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妈妈的?请小朋友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蝌蚪找妈妈的事?(生默读)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师:请大家听听2、3、4自然段的录音,再看看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师将2~4自然段制成动画,CAI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复述)师:对了,请小朋友…  相似文献   

13.
从图入手,整体感知。看图学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画入手,让学生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大致了解画面内容,然后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简单地说说图意,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借助拼音,读中理解。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拐棍,可让学生借助拼音,一目双行,把课文读通。注意读准“捕”“迎”“裳”等生字。读时可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等方式,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掉字;读流利,不唱读。读后结合画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图文结合,深入理解。在教学中,可紧紧围绕小蝌蚪找妈妈这条线索,把握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读文时要弄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常识性童话故事。文章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课第二、三、四节具有结构相似的特点,即都是先说小蝌蚪生长变化的情况,然后再写它找妈妈的经过。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时,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教→扶→放”三步,指  相似文献   

15.
1.巧用学生的发现。例如,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我发现以前学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一个错误,既然群游的小蝌蚪是蛤蟆,独游的小蝌蚪是青蛙,那么一群小蝌蚪找到的白肚皮、穿绿衣服的青蛙也不是它们的妈妈,因为它们的妈妈应该是一只蛤蟆。”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在充分肯定之后,进行巧妙的引导:“看来编教材的老师对小蝌蚪的生活习性了解不深,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学生进行认真的讨论,最后他们决定写信给编委,向编委说明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课文的知识点得到了落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课文、…  相似文献   

16.
相似结构课文是指课文的若干段落,在词序、句序和结构以及用词上相同或相似,它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这类教材文字流畅,琅琅上口,结构和内容比较单一,字、词、句相同或相似,便于儿童复述、说话、背诵、记忆和仿写等。但也有诱引儿童淡化阅读的因素,对于辨认笼统,缺乏逻辑思维的儿童来说,往往分不清主次,忽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容易读一段,溜一段,丢一段的现象,无形中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指导儿童阅读好这类课文,谈两点建议: 透过明线,把握暗线 相似结构课文形散(结构)内紧(联系),明线、暗线显隐交错构成。如《小蝌蚪找妈妈》表面写小蝌蚪“找”妈妈,实质上写小蝌蚪在暗暗地变成青蛙。课文在按照事物发展变化中,其间有条暗线在重复句的遮掩下悄悄在延伸。例如《小山羊》这课除个别字词略有变化外每段的句式、结构几乎完全一样,课文恰恰就是在这些重复句的布幕之中,巧妙地告诉儿童“小鸡、小猫、  相似文献   

17.
黄老师教五年制小语九册22课《将相和》,根据课题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巧揭题义,达到了开“窗”窥“室”的效果。教学时,黄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的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  相似文献   

18.
《小蝌蚪找妈妈》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教学该文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发现疑难问题,课上老师点拨。课文二、三、四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重点讲读第二段,教给方法,其余段指导自学。根据学生年龄小,易于接受形象的特点,运用录音、录像、投影、挂图等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表演激趣,引入新课播放音乐,让八个戴着小蝌蚪头饰的小学生随着乐曲声“游”进教室,并天真地叫喊着:“妈妈,妈妈,您在哪里?我们好想您啊!”全班同学听到乐曲声,看到“小蝌蚪”,精神振奋,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新课,紧扣“奇”字 (一)揭题 1.同学们,归类识字(一)第一课告诉我们安徽省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谁知道是哪一座山?(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黄山) 2.紧扣课题再提问:“奇石”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后,提问:“奇石”可不可以换个词来说,怎么说好呢? (二)释题提问:看了课题,同学们,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  相似文献   

20.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第二段是小鹰要求妈妈带自己去山那边看看。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根据要求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一、读准课题 ,读悟质疑揭题后 ,读题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题眼“自己”及轻声的“吧”读准 ,让学生初步建立“读文先读题 ,读题悟题眼”的认识。读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想一想 ,读了课题后 ,你想知道什么 ?二、精读细读 ,螺旋提高1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