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能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凤头式"的导课,也要设计"豹尾"式的结课。一个好的结课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总结和回顾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启发思维、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相似文献   

3.
悬念具有激情、引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数学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激疑疑能使人心理感觉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促进主动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激疑,则学生可因疑生趣、以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课始我首先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只带有刻度的量筒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让学生做好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迭,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设置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已显得疲惫,精神不振作,思维也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灵活性、敏感性,因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如能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让课尾教学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那么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尾教学活动中,愉快地动脑筋、想问题,让课尾教学在结尾中掀起高潮.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悱愤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设置悬念"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认真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空间距离的问题时,教师这样引入: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公里的两个地方,分别同时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东西,对教师所教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就应在课堂中把握时机,适时设置悬念,让课堂增添点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秘,并发现数学的美,提高数学素养.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悬念艺术在数学课堂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1.
池玉明 《山东教育》2005,(29):41-42
一节课,恰当地设计一个好的结束语,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概括深化,而且还能成为贯通新旧知识、衔接前后学习内容的组带,使知识条理化。还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求知欲.为下一课设置“伏笔”。因此.科学设计课堂结束语是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进行了探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许春艳 《考试周刊》2011,(10):47-48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以及设置悬念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问题的设置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课堂问题设置,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应显现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  相似文献   

17.
孙黎 《成才之路》2013,(25):46-46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学习兴趣。打开兴趣之门,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能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这门全新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集中于激发兴趣,而不是教授知识本身,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或在教学中打消学生积极性,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数  相似文献   

18.
张宁 《宁夏教育》2010,(7):67-67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动力。正如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拨动思维之弦,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表现为单一性、封闭性,从而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上课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学习,这些表现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这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市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背景下,如何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气氛,诱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勇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