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书写的叛逆:质疑“娜拉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人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人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2.
“娜拉出走”是20世纪女性解放的共名,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思想移位和文化修正。子君、林道静、李双双作为不同时期的女性解放的模式,呈现出追求爱情、追求革命、追求社会价值的多元话语,见证了中国现代女性解放的轨迹。回眸,有助于女性解放的文化思考,有益于文学批评的现代重建。  相似文献   

3.
徐中锋 《海外英语》2013,(2X):198-199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中娜拉从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到弃夫离子甩门而出,可以看到她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主见、做事冲动,实则离"贤妻良母"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4.
文章浅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背景下身体的"娜拉现象":一方面,身体由屈从和附属于精神、理性、灵的过去,逐渐苏醒并走向台前,作为一种新的感性资源被重新发掘与认可;一方面,文学创作中对身体资源肉欲与暴力的书写,消费文化中对身体崇拜的无休止炒作,使身体与意义分离,成为空洞的符号,陷入另一种权力与话语编织的规训之中。身体走出了过去的阴霾,身体却陷入了新的迷惘,身体的"娜拉现象"由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5.
“贤母良妻主义”在清末民初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合法化;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否定;“娜拉出走”成为五四以后女性主体确立的神话。“贤母良妻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放逐以后;“弃儿”成为女性解放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弃儿创伤;则以隐性的书写;成为某种现代“寓言”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思路中的父权无意识。  相似文献   

6.
李金松 《文教资料》2012,(23):11-12
本文以鲁迅先生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为抓手,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先生的《伤逝》联系起来,以全新的全方位的视角阐释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三者的比较阅读,指出在五四运动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玩偶之家》,如何影响鲁迅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对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产生振聋发聩作用的作品《伤逝》的,以使读者了解到二者之间从主题嬗变、人物命运到细节处理的全面滋养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伊始,名震遐迩的《新青年》杂志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光辉引领下,易卜生经典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便成为一个精神偶像,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便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形象的典型。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矛盾心理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她的出走以及最终的回来,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反映了人物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娜拉”形象系列,构建了中国经典性类型。但在这同一视角下,作家笔下的“娜拉”形象有各自的侧重点。大致地分,有侧重空间意义上的行为姿态的;有侧重精神意义上的突围与迷失的;有侧重“自我超越”与时代结合的。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中觉醒后的\"娜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千百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呻吟、挣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的严重缺失。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人的发现”成了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汇。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易卜生和他的作品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之中。他笔下的娜拉成了千千万万妇女的楷模,“我是一个人”的呼声在苦难的中国女性心中久久回荡。五四作家们也纷纷仿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娜拉”意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觉醒的艰难过程和自我价值重构的苦痛。  相似文献   

10.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刘康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25-126
在宋代词坛上,出现了不少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北宋初期的魏夫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魏夫人的笔下,塑造了许多多愁善感感情细腻的思妇形象。试从艺术手法以及艺术特色上对魏夫人词中的思妇形象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2.
女性问题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农民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在他的一系列反映农民、农村变化的小说中,不仅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而且也塑造了一系列贴近当时生活、鲜活生动的农村新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反映了新中成立前的女性自主地位的变化、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自五四运动以来,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争取解放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与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是中国比较系统而全面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妇女问题的研究之中的第一人。毛泽东则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先行者。两人的妇女解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中出走者的归宿主要有三种:一种以《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慧为代表,离家出走后独立地生活。不过,冷清秋是物质生活独立了,而精神未得独立;觉慧是精神独立了而物质生活没有独立。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和《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全为代表,离家流浪,并在流浪中塑造了新的自我。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和《旧址》中的李紫痕为代表,回归家族及其文化。这三种归宿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指归与客观历史环境对作者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寒夜》中女主人公曾树生的离家出走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通过对家庭内部矛盾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个人性格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探究、剖析她充满矛盾的心路历程,并由此对现代女性解放之路的探询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从反压抑的职业“新女性”到“非性化”的工农“新女性”,再从“反潮流”的革命“新女性”到失落的底层“新女性”,其女性想象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之后,又回到起点。左翼电影的“新女性”镜像是游荡于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幽灵,构成了批判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是亦舒小说中大部分女性形象的最显著特征。她们在经济方面,是独立的;在人格方面, 是自主的:在爱情方面,是主动的。她们紧紧把握着自己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8.
红色经典《创业史》以大量的笔墨对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周围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描绘。透过文本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以及梁生宝对待她们的不同态度,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当代妇女解放复杂、混乱的场景,同时也就认识到当代妇女解放的部分真相。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解放前后因其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而引起了特殊的社会历史改革。本文力图去阐释清楚与该地方社会经济形态和民主改革的相关问题,希冀能为人们熟悉和分析这一伟大的社会历史变革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妇女解放的途径、条件和特点。他认为经济独立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受教育的平等权、平等的政治民主权利和科学的婚恋家庭观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同时,他认为要实现妇女解放还必须摧毁其精神枷锁——封建礼教和大家族制度。他最早提出了妇女解放统一战线的主张,不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妇女解放思想代表了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