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先生《屈原否定论系谱》一文,援引我国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人怀疑、否定屈原其人其作的论点,铺叙成文,公诸于世.该文把何天行《楚辞新考》(《楚辞作于汉代考》)当作“否定论”一根重要支柱.认为这本书“较之廖季平和胡适的‘否定论’则周密得多,系统得多”,具有“特色”,“兴味最深”.其实,何天行的“否定论”自1937年发表单篇论文至1948年出版单行本的上十年间,在国内学术界影响是不大的,人们并不以之为然;他否定屈原,认为《离骚》的作者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论点,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早已被人们遗忘.现在,既然稻畑耕一郎先生重新把它提出来,又给以高度评价,看来,旧事重提,把何天行的论断进行一番研究和考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人们往往把它确定为不可知论的变种,甚至是不可知论.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原意的.“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不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批评,都不能真正克服被批评的言行,也不能使人们免于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因此,对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学”论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一普列汉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是在1892年为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俄译本第一版写的注释第七条中提出来的.这条注释说;“我们的感觉是把现实界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的特种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不同于它们所传达的那些事件.但是,它们能够完全正确地传达事件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后者是主要的).”(单行本第118页)把这段话概括为“象形文字”论是对的,但说它就是不可知论,至少是不可知论的变种,就有问题了.关于什么是不可知论,列宁有过明确的论述:“我们唯物主义者,象恩格斯一样,把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叫做不可知论者,因为他们否定作为我们感觉泉源的客观实在.……不可知论者说:我们不知道是否有我们的感觉所反映、模写的客观实在;我宣布,要知道这点是不可能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6—127页)列宁和恩格斯一致认为,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听他这话,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有求实精神的教育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看看他所“知”的是什么,所“不知”的又是什么,就可揭穿他的骗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孔子宣称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它了.宇宙间真的有所谓“天命”么?根本没有.看,天地间本来没有的,他却宣称自己知道了,这岂不是骗人的鬼话!他捏造这个“天命”做什么?用来愚弄奴隶,恐吓民众,妄图使受剥削者永远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我们再来看看他所“不知”的又是什么?《论语·先进》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和“死”,都是孔子所不知道的.但他当着学生的面并没有“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懂”;而是  相似文献   

5.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7.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乐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诗经》有广阔深邃的思想内容,有生动凝炼的文学语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一向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春秋时代并不叫经,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司马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此后,就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经过史家们考证,此说不足信.但是,孔子大兴诗教,对《诗经》作过重要的评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这倒是确实的.本文主要试图从《诗经》的内容、风格、语言和作用等方面,对孔子评诗的利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古称“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和《毛诗序》,那时的排列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概指诗的内容.现代一般人认为,风雅颂是指诗的内容和音乐体例的区分,赋比兴是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以宋人郑樵的解释较为通俗.他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是民间歌谣,多为人民大众所作,带有乡土气息.雅是宫庭音乐,是官办的正乐.颂是庙堂音乐.《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其中风诗一百六十,来自十五个地区;雅诗一百零五,分大雅和小雅;颂诗四十,包括周颂  相似文献   

9.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u邹)邑。其先,宋人也。”该文在记载孔子病逝前七日谓其弟子子贡(端木赐)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殆殷人也。”孔子自述其祖先是殷人。 这是怎么一回事?说来话长,考查孔子祖先世系,要追溯到殷商时期。 商,原是古代部落名。其始祖名契(xi(?)谢),相传为帝喾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后裔。契母简狄,有娀氏之女,据说,她吞玄鸟(燕子)卵生契,故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①显然,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诗论》第21-22号简有孔子曰“‘[文]王在上,於卲于天’,吾美之”一句。沿着这条线索,考察《诗.大雅.文王》等古代典籍,可知,以“帝”为中心的“天国”建构是周人的创造。文王之所以受命称王,是因为在周人看来,他能够由人间而上达天庭,并在天上侍奉上帝,因此得天眷顾。孔子相信天的伟大与神威,相信文王有上天下地的神力。他对《文王》之诗的赞美,对文王的崇敬,实在是出于对天命、帝命的信仰和崇拜。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的观点,以为孔子不太关心天命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1.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他成为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评价,历来都有争议。本文拟就“有教无类”的本义、理论基础、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作一探讨与辩析,以就教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有教无类”的本义“有教无类”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古往今来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和争论,分歧集中在对“教”的对象——“类”的理解和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上。宋代朱熹在他著的《论语集注》中解释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也。”朱熹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的,只是由于不同的“气习”薰染,才有性善、性恶之分。如有君子教训,则性恶者也。可以恢复性善。故不论其善类恶类均应予以教育。南北朝的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把“有教无类”疏解为:“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皇侃认为,孔子此语本义是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论“庶鄙”。有些同志看问题不够全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写道:“孔丘开设‘私学’,………  相似文献   

13.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又称孔老二.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内乱,逃亡到鲁国落了户.后来孔子父亲孔纥做了鲁国的大夫,成为鲁国人.孔子从小就打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烙印.他童年嬉戏常常模仿着奴隶主贵族祭祀的礼仪.他笃信“天命”,缅怀“先王”,形成了保守复古的反动思想.孔子青年时代曾在鲁国做过两次小官:一次叫“委吏”,是替奴隶主管理仓库和粮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论语》中“师”字凡十六见,除表示“师旅”、人名、官名(典狱官)、“乐师”之外,尚有四例,向来均被认为,当训作今之“老师”.对此,笔者以为未然,故不揣疏漏,陈述管见,以就正于师友.第一例:“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以下只写篇名)这句话,历来人们都把它理解为:在实行“仁”的时候,即使是老师,我也不对他谦让.为什么不必谦让呢?朱熹的解释就很有代表性.他说:“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所争也,何逊之有.”但是,近人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这句话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钱氏说:“疑此师字当训众.盖仁行善举,众皆当任,人各相让,则谁欤任此.故遇众所当行之事,在已尤当率先不复让.”  相似文献   

15.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16.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五十岁时,对“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说在某些层面上有所了解,但其未知者甚多,已知者亦非完全正确。首先要弄清楚“天命”的含义和孔子对“天命”的认知情况,可以从宗教、人事(政治)、自然、道德与文化、梦与天命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孔子关于道德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认识,应深入研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分析孔子对“天命”的怀疑与未知情况,对“天命”未知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有孔子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孔子要完全做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不可能的。最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也是一个真诚的教育家。他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思索……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深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它也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道:“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谈不上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就要消费,又有手就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应该发展生产,使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消费的需要。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才能发展教育,把文化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8.
疯人院     
一天晚上,在疯人院里,一个病人说:“我是拿破仑。”另一个说:“你怎么知道?”头一个病人说:“上帝对我说的。”不一会儿,一个声音从另一个房间传来:“我没说。”N otes:(1)Looney(俚语)疯子(2)inm ate n.同住者,同室者(特指在医院、监狱)(3)insane asylum疯人院Late one night  相似文献   

19.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20.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而成功的教育家.他历来为儒者尊宗称赞,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诗经上的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乡”通向)往之.”又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学者都宗之于孔子?为什么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我想:除了历代帝王企图利用孔子的偶像与某些主张,从精神上统治人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崇高而丰富的教师心理思想,多为人们所敬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