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于1938年4月16日创办了半月刊《文艺阵地》并主编了前18期。他的编辑工作使《文艺阵地》成为抗战时期普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全国性文艺刊物之一。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体现了以下编辑特色:以文艺刊物为抗战服务、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把“编者”从幕后推出来与读者、作者沟通,提高刊物的亲和力;创办栏目体现人性化,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教育杂志》是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专业刊物。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2月15日,该刊在上海由时任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部长的陆费逵创刊,每月出一期,每年为一卷。1932年曾经因故停刊,1934年9月复刊。抗日战争开始后,《教育杂志》从1938年起在香港编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第二次停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经批准,省教育厅内部工作刊物《云南教育工作》创刊。该刊一九八六年为双月刊,一九八七年拟改为月刊。《云南教育工作》面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  相似文献   

4.
1938年,当时的国民党贵州省政府教育厅在出版发行《贵州义教》半月刊的基础上,对其组织机构、办刊宗旨、刊物内容、对象范围进行了调整,于1938年10月1日创办了《贵州教育》半月刊,由中华书局等公开出版发行。当时办刊的主要目的有三条:1、辅助教育法令之推行;2、宣传抗战方针及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民众抗战必胜之信念;3、协助各县教师之进修。1939年2月4日,贵阳遭受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省教育厅也受到很大的损失,《贵州教育》编审室的许多资料、稿件被付之一炬,至使期刊出版被迫后延。  相似文献   

5.
《文艺阵地》是抗战时期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期刊,1938年创刊,1942年终刊。其主编,名义上一直为茅盾所担任,实际上却先后由茅盾、楼适夷、以群、罗荪等人执编。刊物身兼救亡与启蒙的双重职责,以积极而活跃的战斗姿态,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大有斩获。其创办,就茅盾的编辑生涯来讲,成为继《小说月报》、《文学》之后的第三块巍巍丰碑;就当时影响而言,与《抗战文艺》并肩而立。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是恽代英、萧楚女在大革命期间主编的《中国青年》的延续。该刊于1939年4月16日发表第一卷,1941年3月停刊,历时两年,出版三卷二十七期。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杂志以团结青年抗战为主题,积极宣传抗战,同时对青年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开拓了青年们的视野和思想。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是抗日根据地内最大的青年刊物,它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政策,鼓舞全国青年的斗志;培养优秀的青年干部,提高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文化素质;动员广大青年组织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为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党以后的新闻宣传事业做出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1938年3月14日,重庆《新民报·血潮》副刊上,以《作为一条消息》为题,刊登了茅盾致该刊主编沈起予的一封信,为即将创刊的《文艺阵地》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和《茅盾全集补遗》,均未收录这封书信,几种茅盾年谱,亦未注意到此信之存在。据此,这封信应该是未被收  相似文献   

8.
《文艺阵地》为抗战讽刺文学提供了最初的和最有影响的发表园地,讽刺文学亦成为这个刊物的主打品牌、拳头产品。以《文艺阵地》为主场的“暴露与讽刺是否有利于抗战”的论争,为抗战文学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讽刺文学在《文艺阵地》上的蓬勃发展,是一种文学与杂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正>《英语广场》是全国重点知名品牌刊物,中国期刊方阵入选刊物,湖北省优秀期刊。该杂志创办于1999年,其系列刊物及图书音像制品在全国发行数千万册,惠及一批又一批大、中、小学生及其他英语爱好者。该刊现为旬刊,分为《英语广场》(上旬)、《英语广场》(中旬)、《英语广场》(下旬),由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华语世界一本独具特色的政经刊物,《凤凰周刊》创刊短短数年就成长为华语传媒界一份独具特色的权威政经刊物。该刊内容客观、多元、新锐;栏目策划紧扣时代脉搏,与凤凰卫视构成多元品牌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角     
努力宣传《现代家教》编辑同志:您好,收到您的来信很高兴。关于刊物的发行问题,我会很努力地去宣传。因为我觉得该刊的确是一份好刊物。该刊现在在韶关市的订数是30多份,现在比原来好了很多,1995年该刊在韶关市只有3份。我单位图书室和几个单位的图书室1996年订了贵刊,等以后刊物  相似文献   

12.
1938年10月创办的《西南边疆》是抗战时期有影响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刊物,在出版的18期刊物里,彭桂萼发表的5篇论文,均是在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撰写的,阐述真实客观,分析深刻入理,对研究云南地方历史、经济、民族教育、布朗族文化和傣族文化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中期,《豫报副刊》是河南文艺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它是一种具有进步倾向的刊物,且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支持该刊的筹备和发行,并关心和帮助该刊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该刊发表4篇《通信》,着重批评国民性问题,号召青年大胆讲话、勇敢前进。鲁迅对《豫报副刊》的影响和指导,使该刊发挥了更大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广西《国民教育指导月刊》在抗战背景下诞生,以“指导国民教育运动”为宗旨。抗战时期大批学者聚集于桂林,使得该刊拥有了一定规模且优质的作者群。该刊每一期都设置不同的专号,期刊内容在专号设定的领域内展开,包括教育讲座与行政计划、教材教具与教导方法、实况介绍与书报介绍、实验报告与调查统计、通讯研究与教师园地等。该刊以国民教育为主线,注重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实践性强。1944年春,该刊因疏散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出至1948年。  相似文献   

15.
最近,因工作需要,我们较系统地调查了解了国内公开发行的若干种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杂志,发现《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份颇具特色的好刊物。通过对该刊1986—1990年间载文和作者队伍的统计分析,我们感到,五年来刊物始终紧紧围绕高教界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进行广泛探讨、争鸣,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为广大高校领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块不可多得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学术园地。刊物不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我是《湖南教育》杂志的热心读者,深感这一刊物是我们教职员工政治、业务学习的好教材。为了发挥这个刊物的作用,希望进一步做好发行、保管、使用工作,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动配合各地邮电局(所)做好该刊的发行工作,做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订到该刊,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需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订到刊物。同时,要切实做到把刊物及时送到读者手里。各级各类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好刊物的订阅、保管、使用工作。凡属重要文章,学校领导  相似文献   

17.
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  相似文献   

18.
<正>"要为民族争自由,要为国家争光荣,不怕牺牲,抗战杀敌,做一个民族小英雄。"[1]1938年,日寇飞机的轰炸声刚消失,稚嫩而高亢的读书声就从齐鲁大地断壁残垣的教室里飘出。誓言般的课文,铿锵有声,手捧着抗战课本的师生,和红高粱地里的好汉一样,也在抗战。抗战需要抗战教科书抗战全面爆发后,战时教育显得异常紧迫。1938年4月,国民政府正式确定了抗战与建国双管齐下的战时教育方针,颁布《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关于战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经批准,省教育厅内部工作刊物《云南教育工作》创刊。该刊一九八六年为双月刊,一九八七年拟改为月刊。《云南教育工作》面向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刊登: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国家教委和我省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定、政策、意见(文件);工作研究、调查报告、教育简报、教育动态等。《云南教育工作》出版发刊后,省教育厅原办的《教育简报》停止发送。  相似文献   

20.
《顶点》是戴望舒和艾青两位著名诗人1939年合编的诗刊,此刊物定位清晰,以诗歌为载体,反映战时中国各地景象及人民大众的生活面貌。刊物选稿要求突破狭义的战争诗,力图表现战争背景下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是一种多样化的全新书写。刊物主张抗战诗歌应该重新定位,将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探索出崭新的创作方向。《顶点》杂志中无论是本土原创诗歌、外国译介诗歌,还是诗歌理论,都遵循了将抗战诗歌更推进一步的选稿原则,力图将中国新诗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