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里,东巴文字是一份很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瑰宝,同时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本文试图对东巴文字的审美价值作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于漪老师曾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  相似文献   

3.
朱莉 《考试周刊》2011,(72):73-73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是一种文化,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所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工具,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纽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语篇连贯与文化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丽 《考试周刊》2009,(21):214-215
外国文学与本民族文学通过翻译文学完成了对话。事实上,在译者将源语文学作品译成另一种文字时,它不仅完成了两种文字的移形换位,更重要的是它启动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催化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流角度,探讨了翻译作品如何处理文化缺省问题、恰当地传递源语文化并同时保持语篇的连贯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社会群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的文化事象,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物,它不可能脱离生态环境孤立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正是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活化石.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特别是在无文字的民族或村落里,民族民间音乐是叙述历史、传授知识、教化人伦、交朋结友、祭祖祈福等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既是一种民俗形式也是一种民俗内容,深深地寄寓了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心理情结.因此,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文化生态学的考察,对现代音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舞蹈是为了表现人类的情感而被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文化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它可以逾越语言、文字的障碍,突破民族和国度的限制,成为全人类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天然手段.通过舞蹈这个载体从三方面阐述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字大约是在三、四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它铭刻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史。所以今天在普通日本人的心目中,“汉字是中国的”这种意识很淡薄,他们将汉字看作“日本文字的一种,不是假名的文字,是笔画多的文字”。可见汉字已经融化于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8.
东巴艺术是纳西民族创造的艺术奇珍和重要的世界文化记忆遗产,它源于纳西民族的宗教信仰———东巴教。作为一种带着原始意味的宗教,东巴教是以自然神为中心的多神教,其神灵鬼怪多达2400多个,这就决定了东巴艺术的宗教色彩和神性生存空间。由于没有现实的蓝本,也就决定了这些洋洋大观的神灵鬼怪形象的塑造带有非理性的性质,东巴们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典型的“诗性”创造。首先,他们以“万物有灵观”作为思维基础;其次,其创作以超乎寻常的想象、鲜明的情感倾向和略貌取神的大写意为特征。而东巴文,既是文字,又是东巴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处于文字发展的童年期,其永远的象形意味弥漫着诗情画意,是一种“诗性”文字。本文还从地理优势、民族性格和宗教情怀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东巴艺术神性空间和诗性表现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字就是祖先历千年开拓继承和发展而留给后人的独特的代码,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的一个伟大创举,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字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罗素曾经说到,语言不是我们可以只管使用它,而无须注意其本身的一种媒介。如果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那么,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的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企图消灭另一个民族,往往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屠杀生命,二是消灭文字。因为消灭了文字,也就消灭了历史;消灭了历史,也就割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所学校亦然。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企图消灭另一个民族,往往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屠杀生命,二是消灭文字。因为消灭了文字,也就消灭了历史;消灭了历史,也就割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所学校亦然。学校不能没有记忆。一所学校如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勤劳而智慧的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虽然人口只有五百九十五万,仅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但也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祖国和世界文化有极为宝贵的贡献。一维吾尔族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了文字,是蒙新高原及中亚细亚地区最早有文字的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探讨了汉英数词所反映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数词体现了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但同时它又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它在汉英文化中意蕴深广,是显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扇敞开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条文化的长河,而每一种语言,都是这文化长河之中奔流不竭的水。语言不是无限的浮萍,它是深浑似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语言不是枯燥干瘪的符号,它是民族文化的外化。是语言,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文化积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的存在自始至终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相联系。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它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确为世界文字所特有。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活化石,能使我们透过文字的静态形体步入到古人动态的文化意识中去,把文字内蕴所包含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观念以及古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认识事物的  相似文献   

17.
培养文化意识 ,就是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 ,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 ,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文字是一种凝聚力。汉字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 ,呈现出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中沉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 ,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精神。书法 ,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点线艺术 ,教学生学习写汉字 ,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的文化 ,民族的思想感情。进入 2 1世纪 ,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 ,社会上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 :现在进…  相似文献   

18.
<正>墨西哥有一句谚语:"知识像一张网,越实越牢,网住的鱼就越多。"有扎实的基础,才有长足的发展。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工具"。语文的根本任务是训练语言文字。根深叶茂催果稠,只有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子,练好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我们的教学才能更上层楼。一、从文字入手,看文化传承,开新学思维一种文字代表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尊严,文化的侵略往往更甚于物质的掠夺,一个民族的文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理念与  相似文献   

19.
题记: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上自己祖国的文字,爱上这难啃的民族瑰宝。 一、文化语文:你的立足点在哪里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因为汉字本身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表意性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它以其独特的意象结构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全部蕴涵。王尚文先生曾经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应该姓文,文字、文章、文学,首先是文字。小学应该重在文字,不是“人、手、口、刀、马、牛”一个一个地学,而是通过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学。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并传递一个民族文化信息,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其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即文字,也应该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故此,所谓的"人"实指一个民族。通过对几个民族使用的两类不同的文字系统的分析,试图说明一个民族使用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民族的集体性格,也就是说,即使是不考虑文字背后的语言内容,纯粹通过观察文字本身的样式和结构特点,也能窥测到一些关于民族性格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