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结尾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2.
古典哨子     
“那些东西很遥远,褪去虚火,明净亮丽,那些东西很古旧,洗去彩妆,素面朝天千百年,淘汰了多少东西才留下它们。”现在,这些东西被我们班的那位特立独行的哨子发现了……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唉,怎么又打开哨子的文本了?你没  相似文献   

3.
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谈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周广曾林黛玉在那首有名的《葬花词》中,曾提出这样一个使人极端费解的问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作为悲剧的女主角,她是自然要死的,但那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收葬她的又是谁呢?这都是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选择破碎美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英雄暮年——忍前回首,官场失意——独品清花,红颜逝去——对镜哀思,偶然的梦中让我们发现杳无声息的,破碎的事物就这样重重叠叠地浓缩于生命的影像中,丰富而富有美感。  相似文献   

5.
那些花儿     
正一纳兰容若的一句"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远没有"黛玉葬花"名气大,只是因为没有如电视剧那样被经典地呈现过而已,却同样凄美冷艳,读到若思量亦令人百转千回。世态炎凉如水时,黛玉含泪自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看时,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情感慨,实则却一语成谶,暗合了贾家的兴衰,而金陵十二钗最终陷入悲惨境地,也正是所谓"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纳兰容若的葬花读来更多的是一种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6.
<正>在初冬的守候里,大地上翻舞着落叶的最后一场圆寂的梦,我想起了林黛玉的那首葬花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本散文集《花开花落都是缘》的作者山东作家林纾英,原来她在散文气质里一直营造着这样的一场多愁善感的葬花梦境。踩着落花的声音,朝出暮归,每次看到大街上的华灯初出,我的心就会生出此生愿向书中老的心愿,因为书香盈袖会让我们这一刻做着相同的梦,抵达文学的朝圣之地。  相似文献   

7.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度。当所求超越生命的底线时,便无法承载。 一曲悲歌数红楼,多少红颜误“度”中。 “试看春残花渐落,正是红颜老死时”,不正是那位“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多情才女因超越生命的底线的结局吗?过度沉迷哀伤的人,能不在“柔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中倍感“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痛楚吗?  相似文献   

8.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个音和形完全相同的词,有时因语境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相对。例如“三”在成语“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表示“多”的约数,而在“三言两语”“三三两两”中则表示“少”的约数。“危”在“危房”“危如累卵”“岌岌可危”中大致表示“快倒下、不稳”的意思,但在“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苏轼《赤壁赋》)中却表示“端正、稳当”的意思。这句可译为:我(也感到了)忧愁凄怆,便整一整衣襟,端正地坐好,问客人说。再如“侬”(nóng)在林黛玉吟唱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  相似文献   

11.
天等"峒信"侬智高的衣冠冢有比较长的历史,是壮民族为纪念侬智高修建的庙宇,祭祀活动历代相传、香火不绝,形成浓厚的侬智高庙会文化,主要有景搓节、春节大祭拜活动及其他祈福祈愿祈雨活动,这些文化反映壮民族对侬智高民族英雄地位的认可甚至于顶礼膜拜,也集中体现"峒信"壮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古南海在今珠江三角洲,原本是三江流注的广州溺谷湾,全新世海侵淹没了整个溺谷湾,12 000年的泥沙堆积形成了今天的珠江三角洲。今广东花县一带曾为古南海包围,无论从地理还是古代建置隶属来看,都处在古南海核心区。大量文献记载崇拜盘古的瑶族先人在南海中居停的历史,表明这里就是古盘古国。花县到明清时代仍是南海瑶人的根据地,处在盘古国的核心地区,狮岭的盘古神坛是南海中瑶人盘古信仰的中心,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地形、规格、性质等方面看,此处即古人所谓"葬盘古之魂"的"南海盘古氏墓"。  相似文献   

13.
雨恨云愁,木叶尽脱,寒风吹彻落木的每一处伤口。欢歌岑寂,人散灯残.烛光明灭摇曳着一面面红颜的一件件往事。古来红颜多薄命,一朝春尽,花落人摧;思量却是——疼彻心扉!  相似文献   

14.
典故三则     
【原典】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日:"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日:"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相似文献   

15.
"人日"起源于创世神话。唐代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节俗或为诗歌创作提供材料,或直接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唐代"人日"诗主要有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三大主题。"人日"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梅花、"彩胜"、柳、雪等。  相似文献   

16.
如水的女子     
《新作文》2006,(3)
一道沁芳闸,承载了多少忧郁。一本轻而薄的《影梅庵忆语》,又寄托了多少思念。“女人是水做的。”每当想起这句话,不禁会心一笑。黛玉是忧郁的。在三生石前,她得以甘露滋润,得以脱草胎而得人形,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就注定了她为那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尽了一生的眼泪。永远忘不了那道沁芳闸,潺潺的流水带走了颦儿多少思念。在水边,她吟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在水边,她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在水边,她发出了“…  相似文献   

17.
又是花开时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读这首词的时候,窗外的石榴花正开得红红火火,让旁边的夹竹桃黯然失色。看着花开,看着时间在石榴花间不停地转悠。直到有一天,再也没有时间驻足观赏那红花与绿叶的组合,再来吟诵这首诗时便有了触目惊心之感。“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不知明年是否还有如我这样看花开的入。花开又花落,虽然花落了又会开,然而等待毕竟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林黛玉在感触到满园落花后才有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凄叹;于是李易安在一夜的“雨疏风骤”…  相似文献   

18.
前人已证明,"元年春王正月"并不是《春秋》所独有的记载体例。那么,为何史官要在开篇和每位国君即位时都要反复写该句?《春秋》学家们从"元年春王正月"衍生出的各种"大义"的文化逻辑是什么呢?从神话历史视域剖析,"元年春王正月"将国君即位时间、物候时间、神圣时间三者相重叠,其神话叙事模式潜在地将宇宙和王权统治隐喻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它包含了"天-地-神-人"的互动可能,从而为后人阐释出"正"和"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文本逻辑。  相似文献   

19.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中,芸芸众生都在辛苦算计着。有的机关算尽,枉断了性命,有的却死里逃生。同样是贾府中人,为何有的能侥幸逃脱,有的却深陷其中?都只是因为他们是否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保持乐观坦然。这看似容易,但心里的这道坎你能否跨过去呢?要说这道坎,贾府里唯有史湘云从容地跨了过去。"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倚罗从,谁知娇养?"以此看来,湘云的身世其实比黛玉更为凄苦些。但她也并没有黛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忧愁、感伤,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乐观、积极、豁达。一切都会过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