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重叠共识”:课程改革合理性诉求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叠共识"是罗尔斯针对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为民主社会稳定存在并达到秩序良好,用以解决理性分歧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需要汲取"重叠共识"的思想方式,来回应课程改革多种"声音"并存、课程改革的"正义"以及"复杂性"的诉求。确立"相互承认"的思维方式,展开民主协商的对话,合理地使用各种权力,是课程改革达成"重叠共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理论上有共识:其实,大家对于师幼互动都已经有了许多共识,我们大家知道"师幼互动就是要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优化师幼互动的方式,就是要形成教师与幼儿间的交互影响,等等。实践中有困惑: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百思不解的就是一  相似文献   

3.
道德生活中的共同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形成当代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共同信念而言,麦金太尔的美德一传统共识论启发我们要更注重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论则表明,共同信念只能确定在“重叠共识”的基础之上和范围之内。有鉴于此,在探讨“转型社会中的共同信念”问题时,应该基于中国的传统、现实和向未来发展的趋势,引入异质性的道德结构概念,以提出一种使道德生活既能宽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需求,又能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方案,即一种既包含着“更大的宽容性”,又能够形成“尽可能广泛一致”的共同信念的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4.
混合方法研究是近几年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由于其提倡在同一研究中合并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点,增加交叉性优势,压缩非重叠性弱点而深受学术界关注。针对当前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整合性等问题,以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互对立的现状,混合方法研究从"和合"的思维方式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4,(A2):172-173
交往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形态,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接纳与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智慧和整个人格生成的教育目标。教师在交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调节课堂气氛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获得课堂教学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隐喻思维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隐喻既是一种隐性的比喻方式,又是一种认知的思考方式.除了用语言来表达隐喻思维,隐喻思维还经常以物体、图案等来传达出它的自身意义.建筑便是表现隐喻思维的方式之一.骑楼在我国,特别是岭南地区具有的重要文化标志,反映出它与隐喻思维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和心理关系,体现了骑楼建筑的精神,承载了骑楼建筑的记忆,为人们认识骑楼建筑打开了一扇窗.隐喻思维蕴含于骑棱建筑中,骑楼建筑展现了独有的隐喻思维,让人们看到隐喻思维与骑楼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综述法,从已有理论上抽象地推导出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相互对比相互借鉴的关系。把两种思维方式、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以及两种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澄清,有助于掌握英语严式语法的要领,系统全面地学习语言,领悟西方文化中智者精神的魅力;要有意避免汉语的宽式语法向无限宽泛发展,并注重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表达,使中国的悟性精神落到更为具体的有范畴约束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合作学习?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学生经过独立思维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不同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认识:是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合作学习?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学生经过独立思维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不同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认识:是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0.
李争艳 《成才之路》2012,(27):92-92
正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含有较多创新成分的思维,它具有批判性、挑战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思维尤为可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一、唤醒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积极探求并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小学数学教学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就是"好奇"。我们大家都知道,好奇是小学生  相似文献   

11.
"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本质上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才是生成的最根本最深刻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生成是与现成或预成相对应的,它是一种非现成,也就是未完成的,未完成就意味着永远处于生成变化的过程之中.马克思认为,"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东西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云南省在从幼儿到大学生的"三生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生成性.  相似文献   

12.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对话教学关涉到自我的理解、共识和价值实现;也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是建基在平等、自由、互相理解和尊重基础之上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我们需要改变僵化、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创造出和谐、平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个对话的参与者都会获致知识,达成共识,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人曾说:"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一、直觉与逻辑的关系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刻意地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有一种观点认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化形式的哲学与宗教,从产生动因看,两者都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终极实在"是两种文化形式蕴涵的永恒主题,但两种"终极实在"在表现方式、合理性及满足人类思维机能自由发挥的作用方式等方面都有区别.哲学与宗教都来自共同母体--原始神话,但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两者有许多区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两种文化形式既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又彼此对立,相互竞争,表现出了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齐传干 《地理教育》2013,(Z2):13-14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东尼·博赞(BONY BUZAN)发明"一种新的笔记形式",并提出"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思维导图(MINDMAPPING),又被称为"心智图"、"脑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和图解化方法,被称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一、概说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表现出来,包括左、右半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罗尔斯提出了"重叠共识"的概念,他认为"重叠共识"是指不同的人们在承认观点上存在分歧的同时,在态度上却具有共识,即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愿意以合理的态度彼此相待。"重叠共识"对我们今天发展班级共同体而言,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这里至少包含有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人类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它们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对艺术设计来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缺一不可。只有善于使用两种思维方法,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18.
《文山学院学报》2014,(2):24-26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不同文化群体认识客观事物、表达精神寄托等方面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趋势。贵州岜沙苗人"人树合一"的观念,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 ,大变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起先导作用的是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科学思维方式不胜枚举。笔者认为 ,在众多的思维方式中首推“求实、求是、创新”三级思维方式。它是指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建立起来的初、中、高级思维方式。在这里 ,求实是前提 ,求是是方法 ,创新是目的。尽管三者分属于初、中、高三级 ,它们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相互区别 ,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有机体系 ,是一个层层递进、无穷发展的过程。一、求…  相似文献   

20.
深度教学是触及知识内核和走进思维深处的教学。针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页"认识面积"中的探究性问题"3×4,2×5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孰大孰小",学生用重叠法比较一次,发现无法解决问题。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引发一场用升级版重叠法比较面积大小的"头脑风暴"。结果表明,我们不仅找到了"剪裁+两次重叠"与"画线+两次重叠"两种解决办法,还借助乘法分配律和图形操作关系式揭示了"多次重叠"背后的数学原理,进而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深化了对面积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