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屠户”虽是个杀猪的角色,但其知名度甚高。初中传统课《范进中举》,更是把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铭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他一直被称为“市侩”的典型——老师都这样说,《初中语课本第五册》(91年版)中该课的“自读提示”、《第五册语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教案第五册》也几乎异口同声地把他叫做“市侩”。最近,  相似文献   

2.
胡屠户另解     
学创作是没有定论的,每一个读在与它的心灵接触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千个读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学作品总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阅读学作品,论人论事切忌人云亦云,陈陈相因。  相似文献   

3.
胡屠户是《范进中举》中的重要人物,虽是陪衬,却很出彩。他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转变,使他欺贪爱富、粗野鄙俗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对作品中的形象,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对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评价一个人物要有辩证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胡屠户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一分为二评价人物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胡屠户是《范进中举》中刻画极为生动的人物之一,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但细读课,我却发现了胡屠户的另一面——他对女儿、女婿的特别的爱。其独特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鲁迅先生指出“秉持公心,指植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历来的评论者能持“公心”者甚少,尤其是在小人物的评价上有失公允。对胡屠户这位普通小人物的性格:前倨后恭、投机善变却又口直心快、不做作、不掩饰、无诚府、讲实际等作一分析,探明其性格生成的必然原因,揭示出吴敬梓在塑造胡屠户时,仍然采用公正指植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第五册19课《范进中举》中,胡大人的一席骂语既让人难以接受,更使人不可思议,在文中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百般无奈之下才去向丈人借盘缠,被丈人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相似文献   

8.
学习《范进中举》,课堂讨论很生动深入,正在酣畅淋漓中,一个孩子在下边嘀咕:杀猪的杀猪的,好好耍哟,咋个不是个农民呢?我心中一个激灵,这个问题倒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有一种预感,对这个“嘀咕”的讨论将会使大家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我决定把这个“嘀咕”做大。师: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鲁迅先生指出"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历来的评论者能持"公心"者甚少,尤其是在小人物的评价上有失公允.对胡屠户这位普通小人物的性格前倨后恭、投机善变却又口直心快、不做作、不掩饰、无诚府、讲实际等作一分析,探明其性格生成的必然原因,揭示出吴敬梓在塑造胡屠户时,仍然采用公正指擿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小说艺术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季羡林赞同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人物的塑造;"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的确如此,今天我就小说中备受人们责备的小人物——胡屠户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儒林外史》最脍炙人口的一回,被改名为《范进中举》选入中学教材。读过这篇文章之后,难免有这样一个疑问:范进的八股文水平到底怎样?这不是钻牛角尖式的无聊,而是一个关涉文章思想、艺术手法,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运用“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赌徒们各式各样的手,通过他们的手的形态、姿势、动作的复杂多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赌徒们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眼睛是  相似文献   

13.
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课堂讨论很是热闹,但是我已经明显地感到孩子们的思维有些"越位"了.所谓"越位",是我对学生在思维处于爆发状态时候出现的对文本的"偏读误读"现象的戏称.比如现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作者对"胡屠户"的酣畅微妙的描写所吸引.但这种吸引还处在浅表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深入解读主题的注意力.有学生开始争论"如果范进和胡屠户打起来结果会怎么样",甚至有学生开始讨论"在封建下层家庭中男人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不但对200年前的范进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难以理解,就是对刚够100年的人物孔乙己,他们也极生疏。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穷成那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而教师则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要使学生从单纯地听故事、看热闹转变成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听到同行们感叹:课前已经非常认真地研读了课标与教材,并写好了课堂教学设计,然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也曾听过这样的课例。课例1:某教师执教《范进中举》的教学预案是:导入→布置预习→提问交流:小说里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结合文本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等。文面上看,这个课堂设计抓住小说特点,以人物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等,是个挺好的设计。可是因为课文较长,而预习的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受文本,对提问感到有些茫然,因此“交流”不起来,课堂显得沉闷。  相似文献   

16.
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有意把它们合起来讲。分析艺术形象时,我看到同学们对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极为关心,便命了两个思考题让他们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现代读对科举制的感性认识,多半来自《儒林外史》一类古代通俗小说。“范进中举”等片断还被选入中学语教材,成为几十年不变的保留篇目。读过这篇课的中学生,累积起来数以亿计。由此形成的庞大认知群体,代代相衔地接受着一成不变的价值判断:科举制是一种扼杀人才、制造废物的糟糕制度,范进便是深受其害的士人典型。  相似文献   

19.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是阅读的升华,是高级别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初中学生主要培养的是一般的阅读能力,但鉴赏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不无裨益,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