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金风送爽。2006年教师节,我们该为广大教师奉献些什么?讨论再三,我们决定推出这样一个“专辑”:社会各界的人士怀念自己恩师的章。我们每一位老师现在既是人师,也肯定有自己的恩师,希望这佯一组章能在你的情感世界激起一些涟漪……[编按]  相似文献   

3.
吕爱军 《生活教育》2010,(12):47-48
读了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深有感触。李叔同,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他给学生上音乐课必早到,端坐在讲台上,铃响时,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下课铃响了,他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上课时,有一个人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吐痰在地板上,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两个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相似文献   

4.
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相似文献   

5.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  相似文献   

6.
<正>1912年,李叔同担任杭州师范学校的老师,教音乐和图画课。虽然不是主科,但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也很听他的话,因为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音乐、绘画课通常安排在下午一二节,年轻人的心情不免松懈些。李叔同通常很早就坐在教室里,面前放着点名簿、讲义和粉笔,他会先在讲台上说明单元要点,讲述歌词,然后再进行范奏。在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有一次,李叔同正在给台下的学生范奏,一个学生勾着头,在看闲书。琴声未停,他以  相似文献   

7.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我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kǎi)先生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弟子。法师去世后,他曾写过多篇怀念法师的文章,深情地记述了法师生前的一些生活细节,从而使我们得以通过这些细节进一步了解法师的为人品性和精神风貌。一次音乐课上,皈依前的法师教大家唱歌,学生们便随着法师一起唱,但有一  相似文献   

9.
10.
念佛不忘救国李叔同原本常读性理方面的书,后来又忽然对道教发生兴趣,案头常放着道藏。据丰子恺回忆,李先生经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分赠给弟子们,仿佛即将远行一般。有一天,李叔同由校工闻玉陪同,到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个世纪最初的几年里,李叔同经常去他的高徒丰子恺家里。丰家有把藤椅,每次来他都坐在上面。然而,每一次坐上之前他都要轻轻摇动一下那个椅子。有一天,丰子恺终于忍不住了,问他为什么。大师说:“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许多小虫。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  相似文献   

12.
最早接触李叔同先生,源于他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曲而编作的儿歌《送别》,当时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而且先后被电影《早春三月》、《城南旧事》选做插曲或主题歌,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本文笔者分析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给广大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他是集各种才华于一身的旷世奇才,诗词歌赋无一不通;他拥有令世人艳羡的感情和物质生活,集万千女人的爱慕于一身;他一夜之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的身世如梦似幻,从一位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到一位布衣素食的得道高僧,路过的,是人生两道完全不同的风景。有人说,无情种则无佛种。他这一生,先情后佛。爱得轰轰烈烈,悟得灵透通彻。  相似文献   

14.
石华 《教育》2011,(14):48-4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词作者就是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  相似文献   

15.
在上个世纪最初的几年里,李叔同经常去他的高徒丰子恺家里。李叔同有一个奇怪的动作,吸引了丰子恺。丰家有一把藤椅,每次来,他都坐在上面。然而,每次坐上之前,他都要轻轻摇动一下那把椅子。有一次,丰子恺终于忍不住了,他问这是为什么。大师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许多小虫。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开。"丰子恺听了,非常吃惊。  相似文献   

16.
咸与淡     
忽然想起一则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应老友相邀,在老友的住所小住数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有一回,老友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便说:“一碟腌萝卜,你就不觉得太成吗?”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与弘一法师是中国文化吏上特立独行、成就斐然的艺术家,他们虽相距千年。但两人在对人生的开拓领悟、对艺术的追求创新及对佛教的倾心相许上却惊人地相似,这种相似,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中国文明的强大命脉和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8.
李叔同是中国学堂乐歌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是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以及"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新形势下,研究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实践和思想,并将其主动运用到当前的音乐教育中,有助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吸取前人有益的思维成果,以推动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肃教育》2008,(18):F0002-F0002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生于天津,1906年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音乐。191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20.
贺卡     
十几年前,风华正茂的我被分配到一所厂办小学教音乐。眼前的情景让人泄气,简陋的校园,没有音乐教室,没有钢琴,连简单的教学磁带和常用的打击乐器都没有。全校只有一百多个学生,一个年级一个班,我一个人担任全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琐碎,待遇又低。此情此景与我心中的理想相去太远。那时的我,每天总觉得天空一片灰暗。就这样,我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过着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