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造就了它悠久的文化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儒家及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诗学审美表现为具有风雅传统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种审美特征的影响下,《龙眠风雅》选录的诗人、诗歌既以风雅传统为核心,又为桐城地域诗歌的生成和持续发展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3.
4.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元典,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两千多年来的《诗经》研究形成了《诗经》学,今天研究《诗经》应有新的视角,如文化学的视角、原型批评的视角、比较文学的视角、新的伦理学视角,以期在传统研究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戴震的《诗经》研究与前贤、时贤相比,除了具备传统治《诗》方法的训诂字词、疏通章句以外,还善于运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方法。例如:注重因声求义,善于归纳义例,利用金石材料和语法修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特点,这些方法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讽刺的诗就有一百二十篇,其讽刺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兴、夸张和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揭露统治阶级丑陋、虚伪、厌恶的面容。  相似文献   

7.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它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许多比兴用法固定,存在不少隐语。选择分析其中的植物隐语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一出现就暗示着诗歌一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篇名虽然还不具有题目的性质,但也体现了它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本文从篇名来源、命名方式和篇名字数三个方面,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篇名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简明性。且篇名的特征和规律也给后世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周天子、诸侯国君及贵族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其中多数诗歌是在各种典礼上配乐演唱的,它们的得名和这些诗歌最开始应用的场合有关,用在重要典礼上的诗歌被称为《大雅》,另一些则名为《小雅》。  相似文献   

14.
15.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陈子展秉承乾嘉以来“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优良传统,沿着闻一多等现代学者“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治学思路,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博采众长,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诗经直解》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诗经》研究史上的众出之作,使诗经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选集,收录了中国大约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是能够唱颂的歌词集成。《诗经》与原始祭歌和民歌虽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简单的仿效和继承,而是充分吸收了西周文明的精华。它不仅在内容上充满人文精神,充分利用了当时语言文字进化的新条件,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中国诗歌由口头创作到书写创作的历史性的转化,是中国语文的第一次书写的儒家思想元典,  相似文献   

19.
苏轼虽无注解《诗经》的著作,称不得《诗》学之大家,但其论《诗》独出己见,切中流弊,强调近于人情,辨于比兴,深观其意,通而不偏,涉及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解读鉴赏与文学批评等重要问题,对后世诗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诗经》研究史上,自有其不容忽略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经》与《诗经》同是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的两部经典文献。《易经》的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的比兴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别。相同时代里相同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学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易经》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比兴有相同相近之处;而不同的功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涵又使二者有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归根结底就是观物取象系辞与托物言志抒情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