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探索,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胜利和成功,总结和认识这两条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这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实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3.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把社会和谐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世界现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百年来,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被动接受到党成立以来的主动求变,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大局”,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曲折艰辛的探索也是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踔厉奋发新征程,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视角,揭示了“中国道路”是源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仁人志士探索反思,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的理性选择;奠基于改革开放前30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发展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其经历了“成功开创”、“奋力推进”、“坚持发展”、“深化拓展”等实践发展过程。阐明了“当下中国道路”选择是符合“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道路探索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中国道路,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对道路探索的坚强领导,在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道路的探索指明方向,在...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过程,是这一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应对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这一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必然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逻辑基础。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把握,从而坚定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种“特色”从根本上是指纵向发展意义上的特色,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也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道路反映了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进程,因此,一方面,中国道路显示了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单纯在民族性的意义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的内涵,必然遮蔽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另一方面,又必须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给予合理的定位,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是密切联系的,不能离开这样的历史阶段来理解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特点,找出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原因以及探索还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从思想理论、社会历史实践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历史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阶段和环节;从实践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从理论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16卷本《苏州通史》的出版,堪称当今苏州历史文化界的盛事,对于进一步发掘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这部卷帙浩繁的通史性著作,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方法创新突出时代特征,以厚重史料为撰写依据,成为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经典之作。《苏州通史》的出版将为苏州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对于苏州市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并清晰阐明了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定位,认为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两个不能否定"予以深入条析,不难发现其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及重要现实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中,可以寻得"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依据;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史、苏共发展史和中共奋斗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可以获得"两个不能否定"的历史镜鉴;而且,"两个不能否定"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遵循,对于正确认识党的历史进而坚定历史自信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其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提出“在一个丈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是丈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得以长远发展的前提;从政治层面来讲,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根除俄国文化历史对俄国政治建设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列宁认为夺取政权后的苏维埃应该从正确对待人类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几个方面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史学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在新时期,加强史学理论研究,已成为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本文就是基于新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创新,展开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视角来看,我们目前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在逐渐地展现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地揭示这一逻辑进程,对于我们自觉地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阐明了发展的意义,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突出地位,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列传,专门给周边民族及国外民族立传。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通史,亦是正史民族列传的滥觞。因史料翔实可信,是研究先秦秦汉民族史的最基本史料。因此对其史料的来源进行分析、考辨,对民族史及《史记》研究有重大作用。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二、游历访问、实地调查;三、使节、商人、各族归附人提供的材料;四、各族相关的实物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