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东荪认为讲人生观就非讲宇宙观不可,人生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生观的目的重在说明人生在世应当怎样.我们应取一种新的态度--进化的态度,来看待人生观."自我"是随宇宙由物而心的创造进化产生的,我们必须光大自我.人欲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能化它、移它而不能绝它.人之一生只是一个理智的实现而已,人应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突出理性在人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受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和陆王思想的影响,张东荪从自己的宇宙观出发,将理智与人格看作是宇宙进化的“突创品”,认为以理性为指导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主智的人生观奠定了张东荪自由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东荪认为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语言的不同可以引起逻辑的差别,由此就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逻辑。张先生的观点强调了逻辑的特殊性,可以启迪我们考察中国逻辑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清田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35-38,55
张东荪有关"逻辑与文化"的思想不乏合理之处,对逻辑学、逻辑史、中国逻辑以及逻辑比较的研究多有启迪,应当继承和发展。张东荪关于比较法的方法论思想,明确了"逻辑与文化"讨论的基本思想,规避了简单比附的偏差,对中国逻辑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认识与研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7.
张东荪对中国哲学之现代化有重要的贡献:在20世纪,他给中国哲学贡献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家提升到可与西方大哲平等地、建设性地对话的新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他贡献了一个“以知识论居先为方法”的全新的方法论;从具体哲学理论方面,也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他独立地打起“观念论”与“理性论”的旗帜;他独立地打起“知识论居先”、“是何在先”的旗帜;第一个勇敢地建立起独立而自足的知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东荪认为知识是感相与格式以及设准等 的产物。判定一种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看它在所对上是否是相应的,在系统上是否是符合的,在未来上是否是有用的。凡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知识就是真理,反之亦然。他的这些观点、看法虽然是对先验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调和,在整体上是错误的,但也包含着新思想的萌芽,引发了我们对知识、知识标准的重新思考,有利于我们全面审视知识和知识经济,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30年代中期以后,张东荪的哲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开始从知识社会学角度讨论知识与文化问题。他通过分析文化对知识的制限作用,将知识论、逻辑学、哲学(形而上学)及道德伦理学融为一体,建构了一套以“文化主义知识论”为基础和核心,包括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在内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的转变虽然是从30年代中期开始的,但30年代初已经产生了许多促成其哲学思想转变的萌芽;对西方哲学问题的怀疑、受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启示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某些观点的深刻影响,成为张氏哲学思想的转变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1.
张东荪认为逻辑的多元性是由文化的多元性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引发不同的逻辑。张东荪坚持非普遍性和非惟一性(即多元性)的逻辑思想,否认欧洲学术为天的说法,尽管这种逻辑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逻辑观对当前的逻辑学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现代大哲张东荪与张岱年受西方现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启发,先后建立了以层次论为核心的宇宙论哲学,这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宇宙层次论思想的两个主要典型.在认识论与宇宙论的关系、宇宙层次论的具体内涵及各自的理论特色上,二者既有相近之处,更有根本的不同.张东荪与张岱年的宇宙层次论思想对中国当代哲学的新建构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从政失意的张东荪和张君劢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企图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案搬入中国,以期实现自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东荪和张君劢对于"社会主义"方案的理解则各有千秋。张君劢沿着自由宪政的思路,主张学习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强调思想自由、借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衣钵,构筑自由路径。虽然俩人在"社会主义"方案的具体设计上意见相左,但都是以自由为核心、反对阶级斗争,同属于"假社会主义"的序列。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一生中,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崇高的品质,尤为突出的是他的实事求是观。张闻天的实事求是观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他能正确地看待党的历史和自己所犯的错误,对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通过她的小说创作道出了她的女性观,发出女人的天空是低的悲叹,但她在刻画了部分安于命运甘心做生活和男人的奴隶的女性外,也表明了女性对命运的抗争,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的是追求平实而安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采用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存在认识正确,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能正确看待死亡,遇到极大挫折时不会有自杀的想法,对生命教育有较大需求,但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有偏差,生命态度消极、人生目标不确定、不能正确看待死亡,选择自杀作为解脱方式,对生命教育淡然。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7.
论张爱玲散文的日常化写作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之所以具有日常化写作姿态,是由商业化社会对文人的世俗化改造,她独特的历史观和沉迷于日常生活并细致地体味的个性心理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其散文既写丰富而广泛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更对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透视,将之升华为对传统理想价值观的解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世俗实用的眼光消解文学艺术的诗性与神性,以日常世俗性消解历史、圣人、英雄的崇高神圣,和有关女性的神话等三方面。从写作内容及由此表达的“日常生活观”两方面呈现出文学“描述日常生活”的审美理念,使散文写作成为现代文学精神世俗化转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建立大众生存的合理的人性维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竹坡时《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喷”,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的激情“泄”,到如何“泄”,即艺术表达方式要用“史公文字”,批判整个社会黑暗与人伦道德。他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