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利用简单美,培养探索精神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简单性、数学理论的精炼性、数学方法的简捷性、数学问题的简洁性都是简单性的体现,可以说简单性是数学美的本质之一.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数学的简单美,就有可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发挥数学美的特点在解题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注入数学美的观点 ,往往会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 ,这样数学解题教学也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解题教学中注入数学美的观念 ,其目的在于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点拨深蕴于其中的美的因素和美的思想 ,引起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甚至能让学生进一步在数学美的启发和暗示下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中的美学规律、体验到解题过程中的数学美给人带来的愉悦 ,以致于发掘出数学解题教学的美育功能 .1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和谐美数学问题中也蕴涵着数学美 .以数学…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和做法。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数学教学中的感受美,就是通过学生的感官对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能敏锐地作出反映,产生美的感知和体验,受  相似文献   

5.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首先,就是数学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这正体现了数学的美之所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假如注意经常发掘教材中的数学美并能引入适当地示例,就能把学生领进数学美的乐园,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高中学生还不是发明家,但不一定未来不是。从学生到发明家有个过程,在高中阶段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创造美的意识培养,应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数学的产生源于美,数学的发展趋于美,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美进行鉴赏、发现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意识成了我们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处处、不懈努力地为学生展示数学中的美,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数学中的美,最终形成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深化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教育探索》2002,(5):72-7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化数学美的研究,深入挖掘数学美的内涵,掌握数学具有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奇异美和逻辑美的特点,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凤玲 《考试周刊》2014,(67):55-55
数学美是我们在主观上可以感受到的美,是数学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也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一直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数学美的基本特征组成了数学美的整体,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美,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实现审美与学习的统一,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鲜花是美的,儿童的脸是美的,书法家的作品是美的,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是美的,音乐的旋律是美的……而美的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在我给学生讲到数学美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同样,许多老师也认为审美教育是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内容,而忽视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认为美与数学是没有联系的。其实,数学课程中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  相似文献   

10.
审美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初步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学美的特征,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一、追求简单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许多数学问题,虽然表面形式可能较为复杂,但其本质总有着简单的一面,若能把握事物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数学不是枯燥乏味,它也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美",教师要做到挖掘数学符号的"美";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美";注重揭示教学情境中的"美";感受数学文化之"美";利用多媒体技术揭示数学中的"美";充分运用教材练习题中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努力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审美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这样就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它是美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和审美意识的产物。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美,展现数学美,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一、培养小学生感受教科书中的内在美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和题目都体现着数学的内在美,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学生是能体会和感受数学美的存在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拿出不同的实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用数学美的方法指导解题,使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并通过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下面试述数学美在解题中的价值体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将美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15.
美 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 ,是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 ,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其审美素质。一、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在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 ,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 ,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示数学的美 ,揭示美的存在 ,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 ,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的。数学概念、公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樊怡 《时代教育》2007,(10Z):92-92
数学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数学美感的能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让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显得特别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渗透美感,充分展示出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以特有的数学美陶冶学生,那么学生就能充满美的情趣,就会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寻求知识、发挥创造、享受愉悦和欣赏数学美感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数学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和谐性、奇异性、简明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学习中会得到优美、愉快的享受,能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美的基本特征,有直观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数学美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概念、公式、符号、思维、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美,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帮助学生挖掘数学美、展现数学美、揭示数学美、创设数学美,借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