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理解"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正是理解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应该将理解教育的重点聚集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的教育上.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深深的爱心,这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行教育理论中教育者优越论的实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等级性地位观,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观,其失误在于以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三个方面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与作用过程中的无限定、无边界的泛化式思维,因此,对现行教育者优越性的改造就要走出其理解方式,而把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的考察转换到对具体的教育事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转换后的新视野中,才能真正构建出反映当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新理论,即以平等为基础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相似文献   

4.
肖川 《江苏教育》2007,(19):24-25
教育之于人,既完全可能,又非常必要,而人——作为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人们怎样看待教育?通过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便是教育的意向性问题。换言之,教育的意向性,即人们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教育的意向性既有社会的,也有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5.
杨慧 《教育与职业》2004,(20):70-7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价值问题即价值观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尽管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是第一位的,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容易被接受的。那么如何帮助受教育者重塑价值观,体验教育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其中以教育者也就是教师为主导力量。教师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这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只有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管理和运作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当起以下几种角色:  相似文献   

8.
后进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 ,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后进生过去有 ,现在有 ,将来还会有。帮助每个孩子成功 ,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因此 ,了解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心理方式 ,是十分必要的。人的认识总是带有情感色彩的 ,情感在思想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沟通的心理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融洽 ,心心相印 ,彼此能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思想 ,就会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效应。而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存在隔阂 ,存在对立情绪 ,就难以理解对方的…  相似文献   

9.
雅思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曾经未能意识到的一切,通过教育的唤醒,如今能够意识到了,这就是教育的意识唤醒功能。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懂了”或者说“会了”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对教育者而言,称为教育者唤醒了受教育者的意识;对受教育者而言,称为受教育者的意识得以觉醒。  相似文献   

10.
何谓教育理论?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之的理解也便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育理论就是“对由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系统影响活动的有系统的结论。”而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但又不能互相等同、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1.
阿卡姆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是英国教育教学思想的宝贵遗产。深入研究阿卡姆的教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教育和教学思想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我们对语言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吸收了以往优秀的教育思想精髓并具有实践意义的普遍的、内在的观点和信念的统一体。其哲学基础可追溯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它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同时也是建立于中外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是教育理念的本体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刘少奇根据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主张,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少奇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两种教育制度和多渠道办学;二、大力提倡勤工俭学;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群众观。刘少奇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教育的各种哲学思考中,对教育与时间的本源关系还鲜有人深入论述过.这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缺失.在我国各种教育理论之中,对生命化教育的思考一直是各种理论思考的基本点和中心点.在这种生命化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以个体生命为基准,展开对教育的时间本性的思考、论述,以期在生命的时间性视域下深化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如何关怀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最为关心的就是人的生活及教育实践,它的根本目的与方式是,通过思想为生活在一起的公民思辨塑造灵魂(德性)和社会正义的教育秩序的理想、目的或原则,这是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根本内涵.教育哲学无法直接去"过"生活,而只能是"思"生活或"言"生活.教育哲学的可能性在于能够提出教育和生活的基础问题,并在思想的深处反思造成现实困境与问题的价值、观念或意见.为此,教育哲学探寻涉及教育的理性真理,形而上地洞察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价值和基础原则.教育哲学只有超越各种意见到达关于教育存在之根本秩序的理解,才能为生活及教育提供有意义的思想理论.如果教育哲学放弃或遗忘根基性的形而上追问,关于教育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意见就无法得以辩明,教育哲学就会真正缺乏目的感、价值感和实践感,它自身也就真正疏离了生活及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为了实现教育救国,解决中国民众因缺乏教育而愚昧落后的问题,平民教育、民众教育广泛兴起,晏阳初和邰爽秋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以民为本的特点,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渊源、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及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教育主张,受益于他们的教育智慧,这将对完善我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国家重视人才,重视本科教育,特别是近三年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相关举措,这对大学生培养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然而,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在对2021级动物科学专业新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学生对高考录取及对本科阶段的思考,发现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以纠正他们对专业存在的错误认识.然后从创...  相似文献   

18.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由此建立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他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无疑,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继承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的教育理论范畴。文章分析了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几种形式及其教育价值,并探讨了该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舒志定 《教育学报》2012,(3):3-8,16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