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巴金文学生命中,译介与传播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显赫的位置。巴金对俄罗斯文学进行译介和传播的贡献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中的重要一章。巴金译介俄罗斯文学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巴金往往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译介这些作品,而是从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角度来接受、喜欢它们,并把它们介绍给中国读者。翻译能成为巴金表达自己内心“隐衷”的渠道。俄罗斯文学作为巴金借来的武器,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发挥着启蒙民众、唤醒青年人独立意识的作用。同时,俄罗斯的文学精神随同巴金的文字在中国读者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巴金对出版工作的主持下,及巴金热爱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译本。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被誉为"是一部真正的经典"。译者选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他者性"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认知能力,作者和读者、忠实度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和角力转化为十分和谐的共处,令译本呈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世界的力与美。对《长恨歌》的译介研究不仅仅是特定文学文本的个案解析,更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与译者受动性及其译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文学》创刊号刊载的《新儿女英雄传》沙博理英译本为例进行探讨。在翻译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通过分析该译作中的回目、译序、标题、熟语、歌谣等的翻译,让我们了解在受制因素突出的情况下,译者如何平衡、协调制约因素与主体能动性及其主体间性关系,从而确保译介效果。这在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形势下,对于翻译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指的是从生命或有机体视角来看待翻译产品与活动,把译作与原作视为一种生命化的存在,注重译者在译作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本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对“翻译之大德曰生”以及“生生之为译”两个命题进行了阐释,主要表现在译作的创生、生命与生存三个层面。文学翻译研究也要贯彻翻译生命论的理念,深入考察译作的生成性、生命性与生存性。“生”理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核心论题,“气”是“生”的原动力,贯通了宇宙之元气、人之精气以及文章之文气。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达气”是关键,包括传达原作之气与通达译作之气。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译介事业的兴衰,决定于是否具备体系性和体制性的文化战略自觉。文学经典的译介不仅仅是经典作品文本本身的翻译,还是一个具有“经学”外延结构的体系性译介工程,作为国家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获得体制性的有力支持,只有翻译的学科化才能保证文学经典译介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内的常态配置。  相似文献   

7.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翻译史尤其是现代文学史上 ,《域外小说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它在清末民初刚出版时 ,并没有引起多少读者的关注 ,以至销路惨淡。本文以文学接受的角度理论为指导 ,从译介方法、翻译立意与选材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域外小说集》译介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古典诗词译介到西方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翻译古典诗词对许多翻译家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对古典诗词翻译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译者首先应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语文本保持一致,其次应充分考虑并尊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0.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功能、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传播历程、现状、特征、效能与机制等核心议题。总结分析在韩译介传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等相关对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汪榕培教授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3个译本入选为《大中华文库》丛书,译者个人翻译选择与国家翻译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译介传媒。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传神达意"整体性翻译策略在对应的诗歌类型文本译介方面的两种翻译动态,即"‘达意’以‘传神’"与"‘传神’即‘达意’",呈现进一步探索"传神达意"翻译两要素间交互功能的整合思路,以期推动深入发掘"传神达意"译介思维及其借鉴与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传播出去,译介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译介行为应注重思维转换.文章从“干爹”和“Godfather”的翻译以及再回译为例,在两者的词源中找出异同.文章梳理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翻译不对称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介作品的要求,注重译作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世界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和传播日益深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译介研究作为翻译学研究中的重点主题,可以对译介活动和译介现象进行总结反思,从而最终推动其发展。法国是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选择1989-2019年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可以总结成绩、发现盲点、提出对策,从而拓宽该主题的研究空间,提升未来研究质量。研究发现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重视翻译现象研究和接受研究,未来应丰富研究对象、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理论视角、重视跨学科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在中国亦极受关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为语料,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