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会话分析是研究互动中的言谈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仅符合社会互动主义的语用观,而且能够反映真实言谈交际的系统模式特征和某一言语社团的社会语用规则,对二语语用教学研究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会话分析的明晰式语用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者会话层面的目标语序列表达的恰当性和二语的社会语用意识,为二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望推动国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语用能力是二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表达的刚性需求。本文在仔细考察语用能力发展与目的语文化因子互促关系的基础上,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探究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子在文化习得支撑下的成熟进程,并进一步阐释显、隐性文化习得策略对语用能力发展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语用能力是二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表达的刚性需求。本文在仔细考察语用能力发展与目的语文化因子互促关系的基础上,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探究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子在文化习得支撑下的成熟进程,并进一步阐释显、隐性文化习得策略对语用能力发展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本研究在探讨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政治话语为例,基于指示语的认知指示转移性、言语行为的话语阐释多维性、(不)礼貌的多元受众关系联结性以及批评隐喻的动态及选择性,提出认知批评语用的四种融合范式,包括批评认知指示语的话语空间范式、批评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取效范式、批评(不)礼貌的仪式规程和概念整合范式以及批评隐喻的认知关联顺应范式,并依托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建构微观语篇世界、中观心理世界、宏观现实世界三个层面的认知批评语作为分析框架,从跨学科视角探究认知批评语用理论、方法和议题,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第二语言习得不仅包括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知识的习得,而且包括语用知识的习得。在教学中注重二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同步发展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者对学习者中介语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然而,目前的研究对象多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大学生,很少涉及更低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而且研究工具单一,国内学者多采纳多项选择题形式的语用知识问卷,不能反映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初中三年级学习者,旨在考察学习者在不同的情景中如何表达目的语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
情态动词具有人际意义和语用功能。从情态动词的功能分类出发,分别考察汉语表施为功能的根义情态动词和表推测功能的认识义情态动词在传达言语行为时其肯定、否定、疑问和否定疑问等不同语法结构式的语用功能和人际含义,从语用层面体现了情态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在言语交际中的互动,揭示了情态动词的一些固定语用结构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作为语块进行语用教学,促进留学生语用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用失误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研究,却忽略了同一母语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或日语内语用失误).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语内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即语内语用失误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的任何一方忽视了语言与交际语境诸因素的动态顺应而造成的;并提出防止和避免语内语用失误的策略,认为交际者应该培养敏锐的语境意识和元语用意识,从而提高语用能力,实现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well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我们分析了well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四种语用功能:(1)言语行为面子威胁缓和语;(2)言语行为缓延标记语;(3)信息短缺标记语;(4)信息修正标记语.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well等"小词"以及其他附属结构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9.
拒绝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拒绝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很多。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可以从策略角度进行划分,据此我们可以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在对“拒绝”言语行为在形式手段层面的表现进行初步探讨。了解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可以让教学人员认识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拒绝语等目的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还要加强对学生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以避免母语语用负迁移,提高语用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运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语用失误.语用迁移研究是语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结合最紧密的方面,只有运用适当方法讲授语用知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用能力既是一种知识性的能力,同时也涉及实际交际中的语用行为问题。语用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境知识以及语言和语境相互联系的知识;语用行为则涉及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前者主要指对话语首要言语行为的理解;后者指说话者使用认知资源进行合理计划、进而调用大脑中相应的语块资源,结合各个心理、生理器官,准确传达意图的过程。这种对语用能力内容的双维性划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能够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意义研究方法是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去理解语言,解决的是语面意义,但这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要表示的真实意义(意图)并不完全等值,后者往往会超出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面意义.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语境,对超出of course语面意义的意义(言外之力)进行了考察,认为仅仅从语义层面上去把握话语的意义是难以捕捉到真实的交际信息,而缺少对of course之类含有丰富内涵词语从语用意义和语用作用方面所应有的了解,势必会影响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显示出我国英语教学与测试应加强对学习者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尝试探析英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语用教学、搭建语言支架,帮助学习者将课堂所学的语用知识内化,更好地运用英语,实现语言交际。与此同时,以测促学,科学的测评无疑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反拨作用,并形成教、学、测良性循环,以期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学角度审视外语交际能力发现,交际能力除包括语言能力外还包括语用能力。这里从言语交际的理解和运用两个方面分析了语用能力所包含的具体能力。如语境把握能力、语境假设能力、语用推理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等,最后结合外语教学实际,分析了语用学对外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以期能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言语幽默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使自然语言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言语幽默的生成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而语境是语用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能够对言语幽默的生成提供理据。研究拟在语用学的框架下探究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讨论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与言语幽默之间的关系。对言语幽默的理解和欣赏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敏感性、培养其语用推理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言语幽默的恰当使用可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调解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16.
语篇是一个交际单位,语篇交际能力是交际主体必备的语文素养。修辞学、语篇分析等学科中的言语体裁研究起始和归宿于语言的交际运用研究。文本分析和写作指导都应有言语体裁理论视角,着力引导学生认知言语体裁使用的规范性、言语体裁的语篇交际功效及同一言语体裁的不同语篇组织的语境动态性,这是培养学生语篇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会话分析,运用"SETT教师话语评价模型",定性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的交际过程和言语特征。研究发现,"任务式"的课堂互动根植于课堂的微观语境,它时时变化且不断发展,需要由师生双方在交际中共同构建话语意义;每个"语部"下发生的互动均由一个主导性问题开启,在即时交际中发展,并依托后续追问控制和推动,其中既有学习背景下的知识意义,也符合该语部的话轮特征;问题设计涵盖语言技能、专业知识、交际能力、思维拓展等不同层面,提问过程展现等待回应、话语修补、反馈评价等不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二语写作中的语用能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语言学、语用学和二语习得理论的角度对语用能力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然后论证了写作语用能力测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写作语用能力测试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OK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总结了OK在不同语境中的四种语用功能:缓和功能、提醒功能、回应功能以及信息修正功能。对OK的这种微观研究有助于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诸如此类的话语标记语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揭示其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经过讨论与争鸣,语文教育界已形成共识: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加强言语知识教学、重视言语交际训练、创设言语交际情境、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