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数学课例,题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教学思路经过三次变化,终于让课堂活起来,让交流更有效了。这则课例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语文课堂中的汇报与交流如何才能更有效呢?听过许多的课,看似热闹的发言背后却找不到深层次的思维交锋,看似亲切的鼓励却激不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汇报交流时,大多数孩子仅仅停留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上,只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去思考别人的思考,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较。交流中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还要培养…  相似文献   

2.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数学课例,题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教学思路经过三次变化,终于让课堂活起来,让交流更有效了。  相似文献   

3.
董坤 《甘肃教育》2007,(7S):52-52
新课改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理念中,有效的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那么,怎样的课堂交流才称得上有效呢?王洁博士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的报告实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在以前设计的案例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渗透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相同的案例设计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4.
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例1“23-7”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探索出如下四种算法: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来当评课专家一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怎样上?一堂具有“语文味”的课怎样上?一堂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个性”的课怎样上?这是我们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也是最为困惑的问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于“创新课堂”栏目同时刊发两篇以上“同题教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课堂,希望老师们都来当评课专家,对我们刊发的“教例”品头论足———三言五语不嫌少,三五百字不为多,也可荐举自己理想的“教例”给我们,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哦,别忘了,“教例”之后要加上自己的评语。  相似文献   

6.
一、铺垫练习,复“旧”引“新” 1.指名学生板演“35-23”,同时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组织其余学生视算下面各题:16-884-427+746-2035-30 62-62 42+50 14-937-5 75-4 93-60 68+2126+42 85-50 42+16 52+2648-6 83-20 19+6 68-60 2.小结视算情况和订正板演题目。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法则”和计算过程。(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3.在归纳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把“35-23”改成“235-123”,引导学生观察;现在被减数和减数各是几位数?从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万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 二、尝试练习,自学课本 1.教师启发学生:万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请同学们尝试做一做,看谁做得对。(学生试做时,教师巡  相似文献   

7.
磨课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智慧的提升。文章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打磨为例,通过与教材、与学生、与课堂的对话,与教师同人的充分交流,进而不断感悟和反思,最终精心雕琢出大家一致认可的好课,以促进数学课堂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8.
【案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一课,教师总结:“个位不够,可以向十位借……”一学生举手:“老师,要是十住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听课的教师一片笑声。上课教师只能以“不会不肯借”的回答搪塞过去。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5-7=”时,经过一番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后,认为许多学生都已经基本了解了解题思路后,教师便开始组织反馈。  相似文献   

10.
一次讲座中,刘建彬老师发出一个质问——“老师们,大家关注过吗?学生怎样的状态才是倾听的状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倾听了吗?”这一问,我的心猛然被一击!是呀,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教师的课堂语言“:请大家注意听讲!”而很多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位老师已在提醒学生去学着倾听了,是在落实课标的要求了。对这个问题再没有深思,这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落实”需要如此深细!反思教学我们只是将目标当作了一次次的要求,一遍遍的训导。原来我们误把“训导当作了“训练”,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听,应该说是人们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  相似文献   

11.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将这一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上,是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最近在我校组织的研究课活动中,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一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一课。下面就结合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看法。[片断一]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到花果山玩好吗?生:好!师:仔细观察这幅图(右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小猴。师:很好,还有呢?生2:有桃子。师:很好,还有呢?生3:有小朋友。……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  相似文献   

12.
释疑台     
1遭遇课堂“冷场”怎么办?●我是一名年轻老师,看到有经验的老师上的课总是有声有色,老师学生有问有答。可在我的课上,面对我的提问学生却常常是沉默不语,请问这种情况怎样解决?———贵州贵阳读者邹志军★邹老师您好,您提出的问题对刚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非常普遍,我们专门请在教科研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浙江郑百苗老师来帮您解决,肯定对您有所启发。———编者★课堂交流“四结合”课堂上,当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或合作探究以后,交流理应呼之欲出……可常会遇及,你的满腔热忱或殷殷期待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觑或沉默不语,即使偶尔有“零星小…  相似文献   

13.
张老师来信说,现在课改后的课堂,不论学生答对答错,教师总是一味地表扬学生。这种做法应该如何看待?教师应该如何处理?为此,特请黄毕年老师给大家说说他的思考。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出要尊重、赏识学生,帮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于是,当前课堂出现了好评如潮、掌声不断、赏识教育一边倒的倾向,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思。下面结合“时、分的认识”教学,就当前课改中十分流行“表扬热”的现象作一些探讨。问题一:口头表扬学生越多越好吗?在本节课中,只要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教师都给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把“一潭死水”的历史课堂上得生动有趣,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历史能力。怎样去做呢?下面就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和大家一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数学老师只要上计算课,特别是公开课,总是不断地启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一堂计算课不引导学生说出几种算法,就好像不是一堂成功的课.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吗?听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课后,我们老师多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鞠久虎 《教师》2010,(27):26-26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王玉强 《山东教育》2011,(Z2):36-38
面对新课程,面对新理念,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与课堂模式,语文教师如何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呢?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性?课堂怎样设计才能既展示教师的研究能力,又全面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在这里,我们结合成功的部分课例,来定格如何上好示范课与优质课。  相似文献   

18.
一、说教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是笔算减法的开始 ,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减法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是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是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法退…  相似文献   

19.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前思考 在和老师们一起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进行备课时,大家对“队列表演(一)”的教学设计有一些疑问,问题聚焦在“为何不出现竖式”.是啊,教材为何用这么大的篇幅让学生利用点子图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究竟对学生理解算理有什么帮助?会不会对学生理解竖式有帮助呢?为此,大家争论不休,特别是:这节课是否应该出现竖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