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由过去单一指令性计划的统包统配制度逐步向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方向过渡。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增加了更多的机  相似文献   

2.
如何铺设高校毕业生通往农村的道路沙洲职业工学院陈士山80年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逐步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不包分配、自谋职业”过渡。令人可喜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流向正在发生变化,从原来...  相似文献   

3.
有计划地、逐步深入地改革由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师生的愿望。 1989年,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试行长线专业和分配困难地区的毕业生可在本地区范围内自找工作单位,其它毕业生可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然后向学校提供信息,再由学校与省(市)纺织厅(局)协商后纳入计划、实施分配的办法。实践证明,双向选择、自谋职业的分配形式的确利弊共存。而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除按国家任务实行定  相似文献   

4.
从50年代开始形成的适应产品经济模式的毕业生统包统配制度,已不能适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教委决定,从1989年入学的新生开始试行中期改革方案,即:地区定向生、专业定向生和联合办学培养生的就业,在部门、地区计划安排的范围内实行“择优录用”;其余的毕业生在国家及各级就业机构的指导下,实行学校推荐、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对于1989年以前入学的学生的毕业分配工作,在国家的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到1993年,将实行国家不包分配制度。因此,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成为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1987年,北京地区71所高校有655名毕业生被用人  相似文献   

6.
就业态势与职教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角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已由国家统包统配,改革为在国家有关方针原则指导下,学校推荐,学生通过劳动力市场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就业制度,也就是“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这样无疑给各类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当今职教的许多弊端。职教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谈谈今后职教的改革思路。   一、就业态势分析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实际上就是就业的竞争性。竞争就是相互角逐、攀比和较量的行为。就业竞争表现在择业问题上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7.
浅议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就业指导工作营口市招生办唐凤林当前,随着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即: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职业班在招生时对学生明确宣布: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由招工单位择优录用。这对以前中专、技校学生毕业后由学校负责分配的做法来讲,是一个大改革,它使学生克服那种认为一  相似文献   

9.
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引导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引导与调控研究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分配就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变过去统包统配的“分配体制”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中介,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研究生直接进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这一改革调动了用人...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职业大学率先打出了毕业生不包分配的旗帜。近年来,大学生不包分配、择优录用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种制度的全面实行,对学生本人、培养学校、用人单位都是大  相似文献   

11.
实现毕业生的合理分配,首先要从分配制度上给予保证。我国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正由“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过渡,在这项改革过程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进行,完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统包统分”分配制度之我见  相似文献   

12.
我校是一所市属职业大学。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由学校择优推荐、单位择优录用,或由学生自谋职业。实践证明,“不包分配”带来了学生择业观念的更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因而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包分配”就是鼓励学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进行“双向选择”,允许学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个人志趣和特长,在学校的指导下选择职业。它有利于破除以往那种被动的就业观。在这种分配制度下,许多毕业生已越来越向往于开拓性的事业。他们宁愿选择一些条件暂时艰苦、但有发展前途的单位进行冒险尝试,而不愿意消极地被动就业。比如,在去年的毕业分配中,我校工民建专业1987届毕业生,就有3人同番禺县属下单位签订了8年合同。又如,远离市区的白云山配件公司,地处沙河同和,条件比较艰  相似文献   

13.
实行双向选择积极做好引导─—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初探刘裕品,毕文淦1985年以来,作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我校实行了“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分配办法,至今已经十年了。事实证...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条件,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职业中学毕业生实行“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原则,由国营、集体和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就业,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好形势。首先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择优录用,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课程安排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毕业分配历来是由国家统包统管的。上海大学从1984年建校以来,就根据国务院“不包分配”的改革要求,谋求建立一种新的毕业生分配方式,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已初步摸到一条“全面放开,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的路子。学生毕业后,学校给予就业信息指导,联系用人单位进行推荐,组织”供需见面”并公开竞争,最后订立合同落实工作岗位。这套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然而,任何改革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际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办法的变革;另一方面则是习惯、传统、价值、理论等观念的更新。毕业生分配工作也不例外。本文剖析其中的几种观念障碍,与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将按照建立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改革目标的要求,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和分层次推进的方针,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办产业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办产业三项制度是指产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深入探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对于建立起企业用人自主,劳动择业自由、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形式确立劳动关系的企业劳动管理制度;建立起企业内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公正平等,择优录用,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建立起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向创造性和创业性工作倾斜的内部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以达到炼好企业内功,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日大学就业指导制度比较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转变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已势在必行。对此,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很有必要。本文仅拟对中日两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就业指导、就业择职观念作些比较、分析和思考。一、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主要是高校学生处、学工部或人事处。毕业生分配制度原为国家统包统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向学校与用人单位实行“供需见面”、“双向  相似文献   

19.
技校毕业生分配的现状与思考闵大海,彭文忠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劳动制度的改革,技工学校毕业生不再实行“统包统配”。由于计划分配的取消,上技校已不再像往年那样“学一技之长,找个铁饭碗”。由于现在学了之后,工作难找,上技校的学生就随之少了。因此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劳动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技校学生统包统分的旧模式,传统的“铁饭碗”受到强烈的冲击,招生引入竞争,分配进入市场,实行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毕业生之间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技校学生由“抢手货”变成“滞销品”,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毕业生错误的求职观念和择业心理,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择业能力,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技工学校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烟台高级技校为做好新形势下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