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不时可以看见女记者柔弱的身影.她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克服非常时期的生活困苦去完成媒体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顿时让许多人的命运改变,历史被重重画上一笔!这一刻,逃生、躲避灾难理所当然是第一反应,然而有一群人,抄起手边电脑、扛起沉重的机器,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冲向震区,克服重重困难,以亲身经历向外传播最及时的讯息,报道灾情、传递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最新精神,用笔和机器记录下一段段真实的、令人动容的不平凡故事。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在紧急时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震区,记录一个个感动瞬间的同时也积累了别样的职业感悟。他们在震区有哪些经历?第一时间奔赴有何困难,怎样应对?危急条件下工作受何限制,如何突破?在采编业务上,此次经历有何经验总结?本刊特辟专栏,关注震区中的他们。  相似文献   

3.
使命·感动·敬意--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媒体报道纪实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灾害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灾害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我们出版社的同志们,第一时间开始了救灾工作。广大职工踊跃捐款捐物,  相似文献   

5.
作家李西闽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他被埋了76个小时才被营救出来。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下了这次危难中的生死体验。为阅读方便,本刊将老猫的评《幸存者》的文章附在后边。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精神”就是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与人民大众情同手足、血肉相连的精神。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是以“范长江精神”为坐标的党的新闻事业的生命线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大力弘扬。联系当前抗震救灾中大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面貌,更加说明了大力弘扬“范长江精神”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报道应急机制,及时调整节目设置,推出直播报道和特别节目,组织记者迅速奔赴灾区一线,全方位、高密度地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及时发布灾情权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灾工作进展,大力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报道灾区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措施成效,生动反映抗灾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广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支援帮助受灾地区的感人事迹,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而对非政府组织,则赞弹不一。事实上,汶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能力第一次整体浮出水面,怀着公益热情与理想的NGO(非政府组织)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新闻传播能力。本文以四川地区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为例,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9.
5月12日星期一"有地震!"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采编主任曹智一声大喊,冷不丁地将我从思索中惊了回来。解放军分社编辑部的反应速度是一流的,编辑黄明抓起电话:"快问总参,震中在哪里,需不需要报?"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大半个中国及中国南疆的一些毗邻国和地区都有明显震感,汶川震区损失惨重。全国总动员!中国政府急速部署,迅即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1.
潘頔 《新闻前哨》2013,(7):100-100,106
汶川大地震的剧痛刚刚平复,强震再度袭向四川雅安,以不到1分钟的时问,改变了雅安的面貌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然而,与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的是,当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而现在,拥有即时、迅速等优势的微博,以其透明、多渠道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传播优势凸显,为雅安地震救援做出了不可低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所谓日记体新闻就是用日记的体裁和形式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它外延宽泛,包容性强,可记录记者在新闻现场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通常注明时间和地点;形式活泼,行文自由,可叙可议,不拘一格,读起来亲切有味,如临其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媒体尊重事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及时报道,报道内容平衡、全面,实现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从而使社会效益与新闻效益、政府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大大小小突发新闻的考验,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考验,<南方都市报>练就了一支应对突发新闻颇有经验的采编队伍,具备了面对各种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丰富报道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远赴海地、跨越多国的国际采访中,又一次得到锻炼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郝菲 《新闻传播》2010,(9):73-73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仅2008年我国就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雪灾、拉萨骚乱、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汶川大地震。危机是社会的常态,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媒体报道的主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危机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足以用一生铭记.灾难来临,13亿中国人迅速将悲情凝聚成为救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大灾就是一场大考,考验媒体的应急能力和竞争实力。台州日报作为一家与震区远隔数千里的地方党报,如何报道好这次汶川大地震呢?在及时刊登新华社重要稿件的同时,台州日报以报道"四种人群"为切入点,挖掘"台州元素",强化本地特色,着力突出"台州新闻"。"充分激励"当地台州人,凝聚各界支援灾区的大爱大灾彰显大爱。献爱心是灾难性报道的重头戏。5·12大地震后,台州日报立即兵分多路,分赴台州  相似文献   

18.
当地震把中国大地摇动的时候,党的总书记和共和国总理,在第一时间飞往余震不断的四川;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将真实的情况公告全球;救援大军,在第一时间开赴震中灾区;救援物资,在第一时间装车起运;还有第一时间的捐款;第一时间的献血;……本刊也在第一时间决定:撤掉部分原定稿件,组织新稿件,策划"四川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火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顿时让许多人的命运改变,历史被重重画上一笔!这一刻,逃生、躲避灾难理所当然是第一反应,然而有一群人,抄起手边电脑、扛起沉重的机器,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冲向震区,克服重重困难,以亲身经历向外传播最及时的讯息,报道灾情、传递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最新精神,用笔和机器记录下一段段真实的、令人动容的不平凡故事。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在紧急时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震区,记录一个个感动瞬间的同时也积累了别样的职业感悟。他们在震区有哪些经历?第一时间奔赴有何困难,怎样应对?危急条件下工作受何限制,如何突破?在采编业务上,此次经历有何经验总结?本刊特辟专栏,关注震区中的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