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胥孝平  官波舟 《收藏》2006,(6):86-87
近日,宝鸡市文物商店购得一方明代墓志。属不常见的平民墓志。志文朴实无华,然其情切,其意真,有其重要价值。 志盖、志石长、宽均60厘米。志盖高10厘米,麻砂石质。志盖铁线篆刻“明故处士毕公之墓”8字。志石高9.5厘米,青石质,小楷,24行,前23行,行30字,末行16字,加志尾“郡人张应选勒”,共712字。志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庞文龙  徐永卫 《收藏》2007,(7):125-125
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有《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拓本一件,系民国年间岐山名士孟继圣先生旧藏,建国后捐献于岐山博物馆。拓本装裱成挂轴形式,纸本,蓝绫镶边,纵210厘米,横69厘米。轴端有“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隶书题签。拓本为深蓝色。碑文6行,每行10字。文曰:“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cén)将郡兵三千人,  相似文献   

3.
李举纲  樊波  罗小幸 《收藏》2006,(2):82-83
《张通妻陶贵墓志》刻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清乾隆年间于陕西西安出土。首题“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士行参军张通妻陶贵墓志”,志文19行,满行19字,楷书,有方界格。  相似文献   

4.
近日集得寄北京526信箱的正阳门箭楼图普通邮资信封1个(见图),正面右下部的小蓝方框改为“邮政编码”4字,封背上部“注意”内容仅3行而非4行,下部只印“邮电部发行·00136·964”,(下转第42页)  相似文献   

5.
蔡鸿茹 《收藏》2006,(5):87-87
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该砚屡见著录,流传有绪。顾从义,字汝和,明嘉靖时上海人,曾摹刻《淳化阁法帖》。此砚石鼓文系按宋拓本的字数及原石鼓上的字形、字位排列顺序缩临摹刻的,清乾隆年间发现后,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原文原刻的字位排列,而且有些损泐较甚的字还可据以补充。如辛鼓的“工”字就给清代学者翁方纲以启发,从而才拓出原石鼓上之“工”字。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时,亦参照了顾砚本。目前石鼓文的宋拓本均流传到海外,故此砚及拓本的珍贵性、  相似文献   

6.
仲威 《收藏》2015,(1):75
上海图书馆藏《福禄寿三瑞砚》拓本,卷轴装。上方为砚台拓本,砚池作玉圭形,其上刻蝙蝠、玄鹿、夔龙三瑞图,恰与"福禄寿"谐音。砚台底端之边侧刻有"钱塘黄易珍藏"楷书六字。卷轴下方为砚台盖板拓本,盖板上刻芭蕉叶一片,叶片上留有翁方纲题刻。翁方纲与黄易是金石挚友,有不少二人之间往还的手札诗文、金石题跋、砚铭题刻等传世。该卷轴画芯宽29.5厘米,高116厘米。依拓本观之,砚台宽16厘米,长33厘米,厚3厘米。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浙江仁和(今  相似文献   

7.
袁水清 《收藏》2007,(11):116-117
古代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为王莽铸币之一,其造型秉承了莽钱一贯的别致风格,钱体上半部为一方孔圆钱.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呈方形,篆书“直万”二字。其铸造精良,文字劲秀。此钱是王莽时期的货币昔日已成定社论,  相似文献   

8.
路远 《收藏》2009,(3):106-108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室的显著位置,陈列着一件被称作《黄庭坚诗帖》的书法刻帖。此帖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几5石,均高53厘米,宽102厘米。文字内容为两首七言律诗,每石刻文6行,行3或4字不等,行书,末署“黄庭坚”;第5石左下方有傀人坰跋文3行,行字不等,楷书。此刻帖原在陕西兴平县,  相似文献   

9.
陈根远 《收藏》2007,(11):104-104
《张玄墓志》,北魏墓志的顶级名品。因避清康熙帝玄晔讳,清人习以张玄字(黑女)称《张黑女墓志》。该志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刻,正书.20行,行20字,  相似文献   

10.
“国宝金匮”觅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明 《收藏》2008,(12):124-127
2004年第8期《收藏》杂志刊发了梦泉叟《“国宝金匮直万”再现西安》的文章,并附有两枚“围宝金匮直万”的拓本,说是2003年底“西安西北部某地一农民盖房取士时挖出的”。这是自解放后首次披露关于“国宝金匮直万”钱出土的重大信息,十分引人关注。此事时隔近一年,《西安晚报》又报道了“国宝金匮直万”在西安出士的消息。  相似文献   

11.
王浩明 《收藏》2014,(8):105-107
笔者一年前在一藏家处看到一张品相完美的《司马悦墓志》拓片,拓工精良,甚是喜爱,遂高价收入囊中。司马悦墓志,正书,22行,行33字,无撰文和书丹者姓名,北魏永平四年(511年)二月十五日刻。志文字形刚健,结构紧密,气象雄峻,与著名的龙门造像记风格相似,同时,又不失温润流丽、工整丰美。  相似文献   

12.
卜1大龙薄纸(旧13(X))3全3吕(X)清卜2大龙宽边(旧邓全)38阅7仪以,清l一3大龙厚纸(旧)l《X)(3全)70叹】清2一1小龙毛齿(旧350)3全1200演卜2小龙旧粗齿(旧250)3全750清3清朝小龙改小字旧500 800清4清朝小龙改大字3全新切以力清5万寿改小字(旧)170以10全)38加清7万寿再版大字长距(旧1,以))4200清10万寿改版2全(旧5(X))800清1卜l红印花改大字2分(旧)3 8O9(幻清l卜2红印花改小字2分(旧)以刃1100清l卜3红印花改大字4分(旧)7 00 14侧)演11一红印花当l分(旧)380 650清11一5红印花当l元旧月仪刃7侧X)清”一红印花当5元75《洲】清I一7红印花小4分‘7《XX洲】清1卜8红印花未加益原票26以众】漪12石印姗龙旧85001侧】)清13伦教有水印姗龙12全旧1200 3500清14伦教无水印蟠龙旧1200 3500清15万寿小字半分3字修饰500清16万寿小字半分3字修饰方连800清17万寿3分初版3字修饰新.侧义】清18万寿小字半分方连含长工新吕加清19万寿小字半分4m,n长距新5(X)清纪l万寿纪念(l日15田)9...  相似文献   

13.
刘继涛  李多才  李鑫 《收藏》2007,(3):112-113
甘肃庄浪县博物馆藏有一套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全套共10册,每册均用桐木板制作封皮。拓本高31厘米,宽20.5厘米,拓印精细,保存完好。卷首有“历代帝王法帖第一·汉章帝书”字样,第10卷后有明代肃世子朱识鋐、张鹤鸣等人的题跋。  相似文献   

14.
仲威 《收藏》2014,(8):96-100
2013年5月,笔者整理上海图书馆收藏,遇到一件褚德彝旧藏汉建宁四年(171年)《孙成买地券》拓本(图1),卷轴装,画芯宽37.5厘米,高140厘米。内有端方、李葆恂、罗振玉、黄士陵等人题记。此买地券原件为山东陈介祺旧藏,传拓少见,以为至宝,欣喜万分。从拓本观之,该买地券高约39厘米,宽约4厘米,如一把戒尺状,券上镌刻三行铭文,共百余字。  相似文献   

15.
王长启 《收藏界》2010,(11):64-66
西安一藏友藏《唐代田君墓志铭》拓片(图1),出土的具体地点不详,据说是铜川得之。从其拓片可知墓志长36.5厘米,宽33.5厘米,厚8厘米,拓片缺盖。志铭楷书,共计16行,满行16字,墓志四周刻缠枝花。从墓志文中可知墓主人是北地华原人,其为考证地名"北地"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中国陶瓷史的所谓"柴窑出北地"的存在及所在区域研究提供了"线索",现录志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驿史遗椠     
最近,笔者偶然得到一块光绪年间公文封套雕板、梨木,长29厘米,宽15厘米,厚2厘米,双面镌刻,凹地布满蓝墨印痕,看来为当初经常行用之物。 正面文曰:“内封紧要公文,仰沿途马夫无分雨夜星飞递至衙门告投勿得擦损迟延至干查究不贷,火速飞速。”“衙门告投”几字上方通栏空白处,驿递时需填写收件方地址名谓。反面文曰:“自发,内件,光绪年月日时,限日行  相似文献   

17.
叶寅生 《收藏》2009,(12):84-86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左传》中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殓。仲梁怀弗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璠”字下云:“玙璠,鲁之宝玉,从玉,番声。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孚胜。”  相似文献   

18.
邹林  李宝怀  赵婷 《收藏》2015,(1):80-81
《唐故正议大夫守陇州别驾赵府君墓志铭》(下文简称《墓志》),唐国子监进士王敏撰。志主唐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卒,次年葬。该《墓志》2009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枣园东路一小区工地,青石质。志石宽43厘米,厚8厘米。题"唐故正仪大夫守陇州别驾赵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楷书,23列,行23~25字不等,共计500余字。志盖阴刻楷书"大唐故赵府君墓志铭"9字,呈方形覆斗形,下底边长44厘米,厚14厘米。该《墓志》志文由赵姓的起源开始,提及赵自交的高祖、  相似文献   

19.
宗鸣安 《收藏》2010,(8):109-110
由于金石拓本所具有的书法、史料价值,它们自唐代起就被人们所重视所收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存世金石拓本中,有许多在正史中无法见到或遗漏的史料文献。这种史料文献也许是只言片语的,也许是若隐若现的,但通过这些细微的记载,却能使我们真切地了解到过去的时代,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环境,从而得到与古人跨越时空的沟通。从近来所见的这方唐代女尼墓志中,我们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创造新字代替原有字的某一义项和字的通假两种现象,并因此产生了古今字和通假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但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全国统编教材,在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认定和表述上却没有统一标准。例如:(l)学而时司之,不亦说乎?((论语))-“说,同‘悦’,愉快。”(初中第一册第82页注<4))①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c《段之战》-“辟,通‘避’。(高中第五册第AN页往何>)(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畔,通‘叛’。”(初中第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