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尊严作为人类极其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获国际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从普通民众视角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我国民众的尊严观念,分析其变迁机理,却一直未获令人满意的进展。其障碍,主要在于缺失有效而获公认的尊严观之概念建构与量表编制。基于系统性的概念梳理,尊严观乃是基于尊严价值的态度与行为取向,具有自尊、受尊和尊他三重维度。据此,结合中国情境、吸收国际学界的成果,编制了适用于中国民众的尊严观念量表,并对自尊和尊他两个维度进行科学检验,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2.
徐子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4):18-21
刘因并非从一开始即有志于做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对于他来说,元代非可为之世,经过短暂的初仕,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放弃了此前关于“世无不可为,人无不可致”的观点,人格自尊和文化尊道构成了他复杂心态的两个不可缺一的支撑点,也是他尽管对官场失望。却没有像同时期其他文人那样背离传统、混迹世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颖超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244-244
日语敬语,根据说话人与话题中所提及人物的关系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等,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敬语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本文中我只就其中的一种,即尊他语进行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4.
抑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而自尊是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二者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内隐自尊的发现,对自尊的研究又成为了热点。本文通过对抑郁和自尊概念及相关理论的介绍,阐述了抑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称谓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称谓。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汉语自谦和尊他称谓在语用翻译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清朝的历史背景、书学思潮及康有为的哲学观等方面,剖析了康有为的书法风格及尊碑思想,并阐明了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自尊感作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个体自尊感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体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个体自尊感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实现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 相似文献
8.
9.
自尊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不仅影响个体对事件的情感反应,而且还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反应。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潜在的威胁自我的情境下是否采用防御性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体的自尊。个体无论自尊水平高低,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可能运用自我价值保护。 相似文献
10.
张卫波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53-56
北洋中央政府和孔教派是民国初期鼓吹尊孔读经的两股重要势力。在尊孔问题上,他们有诸多共同之处.都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象征,相信尊孔可以巩固共和、培养民.德和保存国粹。但是认识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决定着他们的尊孔主张不可能完全一致。他们在是否应该定孔教为国教,以及读经的方式上存在很大意见分歧.致使他们在互为利用的同时,彼此之间也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11.
魏锋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2):107-109
自尊心是儿童完善人格的基点和坐标,自尊心的理性建构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线。来自教育者的尊重和尊重行为是儿童获得尊重体验、形成自尊心的根本力量和主导诱因。自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儿童无论是从需要的层次分析还是社会学习角度论,是很难获得充分、适当的尊重体验,生成自然、健康的自尊意识的。满足尊重需要,构建自信尊重的社会认知场域是儿童自尊心的重要生成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外关于整体自尊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整体自尊作为人们对自己的积极的态度,包含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5个整体自尊的起源理论、6种整体自尊的发展影响因素、3个自尊发展的心理机制。然后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自从自尊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自尊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尊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结构、发展特点、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其中自尊的结构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是自尊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对不同时期自尊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把握自尊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图对自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研究,指出其实质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典型演变为"他者"的文化形态由此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5.
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自尊以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自尊的定义仍有分歧,而对自尊的结构也有过去的静态、单一的描述性观点发展到当前的动态、多维结构。同时,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对个体的学业、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贫困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内隐联想测验、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无显著相关;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只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少数症状因子有显著负相关,而其外显自尊与所有症状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高内隐-高外显自尊组合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低内隐-低外显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内隐-低外显贫困生与低内隐-高外显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胡爱清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89-92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丽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2):48-52
詹姆斯、库利的早期研究为自尊提供了理论概念和经验背景;40-50年代的心理学家了自尊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60-70年代,心理科学中的不同学派及其不同学科对自尊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在80-90年代的研究们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自尊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拓展了自尊的研究范围,揭示了低自尊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自尊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阿宝感情变化的合理性逻辑及其蛇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名士孙子楚向娟丽无双的阿宝求婚,阿宝瞧不起手有枝指的孙子楚,并多次揶揄戏弄他,还称其为“孙痴”,然孙子楚大智若愚,果断勇敢,痴情不渝,甚至灵魂出窍,舍身为鸟。孙子楚的真诚和痴情终于感动了阿宝,使她从“高其位置”,逐渐转变为誓死相从,并终成眷属。阿宝的感情变化有其自身的轨迹,是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