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电视产业竞争的实质是“内容为王”,电视节目市场经营至关重要。而搞好节目经营首先需要了解和分析市场: 1.细分市场机会与竞争者 从总体情况看,电视节目市场目前还不成熟。但从长远来看,电视节目市场整体看好,电视台多,节目收购量大,市场需求旺盛,频道之间的竞争有  相似文献   

2.
张践 《视听界》2000,(4):36-37
从电视传播说起今天,电视的极度扩张几乎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缝隙之中,让你无可逃避。电视实际上垄断了文化的参与,支配了大众意识的培养,因而电视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在一个分散的多元的社会里,电视是一种凝固的艺术,电视正在减少和消除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陌生和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在国内电视市场上,综合频道总体收视率呈下滑趋势,而定位准确、节目制作精良的专业频道收视率呈上升趋势。事实说明,频道专业化代表了电视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电视在新世纪实现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瑞 《青年记者》2020,(8):77-78
当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各卫视平台也竞相制作可看性强、视觉技术创新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用以替代原有的综艺娱乐节目,从而带来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复兴。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娱乐元素在文化节目中的融合方式当下流行的几大类文化节目中,娱乐元素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幽默化表达、多维化交互、故事化演绎三种。这三种娱乐元素共同作用,为电视文化类节目带来了全新的“文化综艺+”模式,赋予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生机。  相似文献   

5.
我们承认,当我们站在学术的角度讨论电视媒体的得失的时候,已经不能再把电视捧上高高的神坛去瞻仰它去评价它了,电视的使命已经从纯粹的说教传达转化为服务大众。这种转变无疑是电视的一大进步,也是电视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及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使中国电视在实践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制播分离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近年来,制播分离成为电视业的热点话题.制播分离的概念首先来源于英国,原意是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电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制作.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指的是我国电视播出机构在保障正确舆论宣传的前提下,将一些非新闻、时政、舆论监督的节目放给社会制作单位来完成的一种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姜卫玲 《新闻界》2008,(3):123-124
本文对电视谈话节目体现出的文化意义进行理性探讨,尝试着借此以期对中国目前的谈话节目制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以来,为了加强创新党的理论宣传,更好地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让更多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走进百姓心里,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制作。也有越来越多的电视理论节目走进大众视野。例如由多家省级卫视联合制作播出的《思想的田野》,浙江卫视策划制作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乡村振兴大家谈》等,这类节目获得大众认可,取得一定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的市场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电视剧市场的形成,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电视行业迈出了向市场化进发的第一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今天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电视剧是众多电视节目类型中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在目前我国的电视行业中,电视剧市场的产业化程度也是最高的。从策划,投资到拍摄,制作再到宣传,发行,回收成本,电视剧市场实现了自身系统化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最主要方式的今天.电视字幕成为与画外音、解说词同样重要的“第二解说”。其锦上添花的作用日益显。几年来的电视制作实践使笔深深体会到,在字幕的运用上应该力求突出“四性”:  相似文献   

11.
理性看待电视节目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嬗变和市场的需求所发生的变化,认真分析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节目设计形成过程,探寻对节目主持人行为的诉求与作用,重新定位电视娱乐节目风格和主持人风格,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电视节目和主持人品牌意识,构筑新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个性风格,形成既有文化品位又符合大众欣赏水平、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美国电视与中国电视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是因为中美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危机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美国电视很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电视模仿学习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我们和美国电视的差距至少在三十年。就内容生产层面来说,美国电视处于"中年"危机,中国电视处于"青春期"危机;就产业化程度来看,美国电视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则,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文章提炼出中美电视的十大差异,通过比较中美电视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中国电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梁岩 《报刊之友》2013,(8):55-56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电视媒介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冬 《新闻传播》2006,(12):64-65
科技进步使电视业从传输到采制整个产销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虽然给电视媒体提供了生产出质量更高、形式更新、时效性更强的节目的可能性,也使电视媒体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电视市场由过去的供应型过渡到了当前的需求型。这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观众可选择收视的频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外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能力和组织底蕴都好于我们。  相似文献   

15.
潘平 《声屏世界》2003,(12):33-34
对于电视的传播而言,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娱乐和社会教化的需要。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技术和制作水平的提高,目前综艺节目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娱乐性与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传真性、纪实性、国际性的多元并重。综艺节目这一发展潮流十分明显地体现着大众传播的流通功能,使电视文艺在整个大众传播体系中日益具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电视综艺节目传播过程是大众传播中一种良性循环的交流过程世界上任何一种实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之中,由此达到一种平衡。从电视综艺节目的流通过程来看,它是一个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营电视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力 《视听纵横》2007,(5):46-47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电视产业不断改革、发展的大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蓬勃发展的中国电视产业为民营电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新的传媒形态和传播经营机构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提供大量的节目内容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鉴于目前不少电视频道的节目制作数量和制作质量的不足,民营电视正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内容提供者,成为构建电视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刘艳萍 《青年记者》2012,(17):52-53
电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信息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审美情趣.中国电视业正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过渡,许多方面尚不成熟,节目品位的低俗化不仅影响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公信力,同时也对电视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作为临界点,之前大陆电视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受严格的行政指令控制,节目形态较为正统,话语生硬单一.之后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和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流地位,并裂变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高雅文化的三足并立新格局.在这种一分为三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是作为主潮兴起和存在的.”①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通信技术上的支持,有了电视观众的分化和其不同旨趣之间的博弈,大陆电视终于冲破藩篱,跨上了大众文化的高地.谈到大众文化,人们可能想到诸如“商品化”、“产业化”、“媚俗化”、“感官刺激”、“身体狂欢”之类的语汇.当然这忽视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像“对抗极权话语”、“重塑新型文化”以及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励志故事等.但总体来看,这些语汇很大程度上概括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李良荣曾在公开场合讲过“电视生来为娱乐”,这一定让很多抱着电视理想主义的人不高兴,但其观点相当富有洞见,当今电视荧屏上的内容便是最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走进电视媒体,增加了节目的文化承载量和知识含量,对社会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参与电视制作过程中,电视知识分子学术精神的丧失、"个人化解说"对大众的误导以及"传播工业化"降低了人们的鉴赏水平等备受学界和人们的关注。要增强电视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从政策、媒介环境和电视知识分子本身三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增强电视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彭海涛 《视听界》2005,(1):15-1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代表了新闻事业的新成就,而且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情况下的新闻观念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所特有的品质,是新闻在电视上的优良表现形态和类型。从新闻在各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化首先在操作上起始于新闻语态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新闻语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了新闻的语态,展现了新闻的高端发展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