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今年省两会期间,两会新闻中心组织策划了五场新闻发布会。这五场新闻发布会,从动议、策划、主题选择到新闻呈现形式,每个环节都在"创新"和"新闻贴近性"等方面,做足功课,使其成为今年省两会新闻宣传的创新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百娣 《今传媒》2013,(1):103-104
当下正在蓬勃开展并在新闻传媒中已初见成效的"走转改"活动在我国新闻界显示出深远意义和创新价值。它的提出和运用既有对传统新闻学的完善与发展,也有对当下新传媒环境中产生的各类新现象、新问题地切实有效应对。通过阐述"走转改"在新闻传播主体定位、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传播效果以及新闻机制调整等方面的创新之处来进一步明确"走转改"存在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并应更好地在实践中长效推进"走转改"。  相似文献   

3.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王静 《新闻窗》2012,(2):128-128
由于传播网络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充斥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让自己的新闻吸引到受众的眼球,需要新闻编辑从传统的"把关模式"转移到"创新"的思路上,提高新闻的质量融入新的特色,下面以电视新闻为例,谈谈在新时代下如何寻求以创新为主题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010年11月起,温州都市报推出"都市新闻·民生"版,在版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力求"接地气",体现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贴近性、人文性,创新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杨胜 《新闻世界》2010,(9):58-59
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随着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新闻言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宠,不断创新变化的新闻评论日渐也成为晚报都市类报纸赢得更多读者的一柄利器,越来越受到都市类报纸的"重用"。近年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版面一直不断地创新,表现在内容上渐趋"新闻化",指向上渐趋"本地化",形式上渐趋"平民化",写手上渐趋"草根化"。但一些弊端也已显现,如评论员中罕见记者,版式趋同呆板等。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2009,(12):65-65
本刊讯 11月14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嘉兴日报社联合举办的"09金融危机下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创新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记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领导与专家,《新闻战线》、《新闻实践》等杂志负责人等近百名代表出席论坛,在全球全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共同把脉我国党报及纸质媒体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贾红雨 《新闻采编》2010,(3):11-11,16
经济新闻相对于社会新闻,虽然都是新闻,但是它没有社会新闻好读。这是经济新闻受众面窄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运用创新的手法,改变经济新闻"数字枯燥"、"行文专业"等弊端,经济新闻就可写得活泛起来,给读者以亲近感,从而增加其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柴跃胜 《视听界》2014,(6):59-61
"新闻民工"一词近年来逐渐蔓延于媒体人的自我表述中。本文把脉"新闻民工"论之困与惑,探索"新闻民工"这一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下的媒体创新管理,从媒体评估考核体系、用人机制的革新等问题入手,求解告别"新闻民工"悲观论、重塑新闻记者职业尊严和荣誉感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认真分析通讯员在新闻写作中存在的四种误区的基础上,重点就企业通讯员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写作,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新闻写作的有效性,以及把握"三言"要求,提升新闻写作质量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蒋蕴 《新闻实践》2009,(12):10-13
现代传媒格局的急速激变,催生了易读、悦读的传播新趋向,也促使媒介文本更具模糊性、融合化,某一种文本往往兼有两种或者多种文本的特征。于是,寓言新闻的文本在国内媒体悄然流行。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觉得每天写的都是"传世之作";有人说新闻是"隔日即逝的易碎品",那是批量生产"扫街新闻"的理由。而"寓言新闻"文本理念的创新,是从"传世之作"与"易碎品"的两极之间孕育的符合受众信息消费的内容形态,反映了大众传媒新闻产品的新的价值取向,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文本变革。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吸引读者眼球上下功夫,无论从新闻采编,还是从版式设计上,都在挖空心思地进行创新。其中,版面方式的创新,成为报业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报纸打破常规,勇闯报纸版面传统上的"禁区",以水平式版面打造出报纸的个性"名片",并渐渐被受众及新闻学专家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3.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4.
戴睿云 《新闻实践》2009,(12):71-71
在文化新闻越来越多地以"娱乐新闻"的面目出现的时候,党报文化报道的思路、创新报道模式的重点,是推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把文化报道做得既有品位又好看,唱响动听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刘建秋 《东南传播》2010,(9):137-139
广播电视新闻学"唐三彩"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北省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唐三彩"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模式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均有独特创新。该模式在增强学生竞争优势、推动湖北新闻事业、新闻媒体的发展、推动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丰富中国新闻教育思想和理论等方面逐步显示出令人瞩目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吴璟 《新闻窗》2011,(3):127-127
运用创新思维注入"本地元素"作为地方县市报要增强国际眼光,打破自身局限与瓶颈,积极向国内外重大事件注入"本地元素",充分拓展新闻宽度挖掘新闻深度,为受众提供内涵丰富的高档次的新闻产品,发挥地方党报作为纸质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用创新思维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新闻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从新闻编辑角度,简要分析了地方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地方时政新闻编辑职能创新、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具体内涵。指出:树立"编辑负责制"是盘活时政新闻的机制保障;观念创新要做到新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收视性与宣传性的统一、话语权与舆论引导的统一;此外,注意编辑技术的创新,要与时代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18.
要闻中心:主旋律报道是面旗帜 政教部主任蒲若梅说,在辽宁日报改版创新"进报亭进家庭"动员会上,总编辑提出了"新闻党报"这个概念。这个全新的办报宗旨,让我们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可以想象,传统党报的很多特点都集中体现在时政这块——会议多、经验多、工作多、指令性计划多,更侧重按宣传规律处理稿件等。所以,办新闻党报,时政新闻任务十分艰巨。但时政新闻这部分有个"转身",也一定会给"双进"的新闻党报带来变化。大幅度的转身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就给每个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阐述的"创优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地市报人深入思考、精心采写,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的"创新意识"。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是许多地市报人,特别是中、青年新闻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人进行,不断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创优意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许诺 《新闻世界》2012,(7):259-260
新闻制图是对传统新闻摄影的继承和创新。作为一种传递新闻信息的新形式,新闻制图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大报纸杂志的青睐。本文从新闻制图说起,指出"情节性"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之一,即通过构图元素或数张图片组合,表达事件一定的完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新闻图片情节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论述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