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大众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涌动,娱乐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麻痹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加入娱乐的狂欢之中。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电视使人们抛弃了理性思考,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目前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中,电视业的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娱乐至死的原因,指出娱乐并不会至死,并对我国目前的传媒发展进行了警示。  相似文献   

2.
《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都是谈论新媒体对大众生活时代的冲击的书,因此体现出诸多共通性.由于这两本书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身份立场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分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需要应时代之需,将其放置在合理位置上.在新媒体时代,精英知识分子恪守自己的"精英"立场是时代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金晶 《新闻世界》2011,(7):88-89
当下,媒体行业纷纷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媒体需要吸引受众眼球来获取收益,而娱乐成为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吸引方式。然而,娱乐过度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空间,其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1985年尼尔·波兹曼针对美国电视中通俗文化泛滥的现象提出娱乐至死的命题,这一命题被提出后,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时至今日,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速,针对当今网络传播现状,娱乐至死命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6.
刘肖 《新闻界》2007,(4):37-39,85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一命题产生的美国语境入手,考查它在美国语境和中国语境下各自的阐释力,进而寻求对这一命题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认为,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和研究要有较好的问题意识,不能泛化和无条件的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7.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相似文献   

8.
陈阳  吴晨 《新闻世界》2014,(5):253-255
新媒介带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里娱乐思维覆盖了一切公共话题和言论,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新闻也常以娱乐化形式呈现,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追逐娱乐快感。新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是否必然是负面的,该如何看待这种社会趋势,重读波兹曼的名著《娱乐至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提出 娱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是人们身心放松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至今,娱乐化已经是电视节目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板块,自然担当起人类娱乐工具这一重要使命。由于我们生存环境与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交叉叠加的影响,能给人以释放宣泄情绪的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强势多元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亚菲 《新闻世界》2011,(7):219-220
《娱乐至死》是美国著名媒介生态学家尼尔.伯兹曼针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文化写出的批评著作,1985年初次发行。此书从媒介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的介绍,分析印刷术和电视对于各时代人物精神状态的塑造。19世纪的美国处于印刷机的统治下,当时的人们都拥有“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白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重读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有很多新的启示.以印刷术为基础的"阐释时代",到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成为当代社会化标签.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娱乐思维存在于所有的公共话语和言论中,社会的文化内容也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当今社会是不是出现了"过娱"或者"娱乐至死"的现象?《娱乐至死》的预设和对当代的启示,值得我们重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以《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当今电视的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阅读《娱乐至死》一书的感悟,试图从阐释"娱乐化"的内涵开始,对电视娱乐化的表现、成因和后果做一番梳理和探讨,并试图在这一过程中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王伟 《东南传播》2013,(1):69-72
因为干露露母女在节目录制现场的放肆与粗俗,江苏教育台被广电总局要求停播整顿。这一事件对当今中国电视界犹如当头棒喝,它警醒我们必须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着手,迅速从"惟收视论"和"娱乐至死"的误区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娟 《今传媒》2013,(5):59-60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5.
谷妍 《东南传播》2012,(3):78-79
全球已经进入到娱乐业时代,娱乐文化对电视媒介构成了深度渗透。同时新媒介波及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当年波兹曼对娱乐业时代的反思。本文借助波兹曼对娱乐的相关思索,结合我国的娱乐文化与电视媒介的紧密关联带来的不利因素,结合国家近日出台的相关政策,思考究竟怎样把握度,采用恰当的策略,才能避免电视娱乐文化的泛滥,避免娱乐危机。  相似文献   

16.
超越表象:对"娱乐至死"命题的批判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肖 《新闻界》2007,(4):37-39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一命题产生的美国语境入手,考查它在美国语境和中国语境下各自的阐释力,进而寻求对这一命题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认为,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和研究要有较好的问题意识,不能泛化和无条件的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中国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作品。在此书中,尼尔波兹曼传承与借鉴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不同形态的媒介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口语、书写、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对于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转变。最后,他将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的主流的媒介——电视(一种融合了电报与摄影术的全新媒介)。由此观察到,电视作为当代的主流媒介,虽然看似能够快速传递大量动态的视听信息,然而其媒介特性,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危机是,电视媒介的特性解构了大众文化中严肃理性话语论述的空间。他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四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来具体分析了当下电视媒介对于严肃话语论述产生的破坏性作用。最后忧虑地借用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寓言,得出了一个较为悲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电视娱乐精神”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休 《视听纵横》2009,(2):15-17
当下电视娱乐热的兴起与泛化,既是电视回归平民趋向之使然,也是大众娱乐文化强力驱动的结果。电视娱乐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随着电视娱乐节目风靡荧屏,社会对娱乐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予了很大的忧虑和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媒界对电视娱乐精神的研究和探讨。因为电视娱乐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尹召凯  谢鼎新 《新闻世界》2013,(12):104-105
微博泛娱乐化的表现,就其原因,一为全民狂欢、公平发声所致;二为利益驱动、刻意炒作所为;三为顺应趋势、媒介发展推动。减少微博泛娱乐化的冲击需要增强"把关人"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完善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20.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