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SNS技术及现有SNS网站的分析,基于SNS网站的特点提出了建立"档案人"SNS网站的设想,并提出了建立该网站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档案信息传播效率及有助于档案信息工作者和用户信息素质提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现有SNS网站,对于其忽视生活社区及各群体之间缺乏联通性、连续性的缺点,提出构建以"路"作为情感切入点的"巷趣"SNS网站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以读者为本"是数字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将SNS成功引入数字图书馆,可改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在分析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应用SNS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将SNS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5.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8.
微博对“公共领域”复兴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冬 《新闻窗》2011,(2):61-62
一、公共领域的承担功能和形成要义 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dialogic),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保证在于: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SNS的概念、特征角度出发,分析SNS技术理念应用于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实现模式,并探讨其在构建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Creative Commons在著作权保护期的"保留所有权利"和公共领域的"无权利保留"之间创作了一条可选择的权利过渡带,将著作权保护下的部分权利释放到公共领域,拓展了公共信息空间。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传媒改革三十年"讨论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国传媒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开始本土化地运用公共领域概念展开对中国传媒体制与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聚焦于"传媒公共性"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新媒介时代,学界关于互联网络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正在展开,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汤菁 《新闻世界》2011,(7):156-157
本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回溯特殊的历史时代下,近代文艺报刊从文学走向政论的转变,由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并提出了这类似"公共领域"的报刊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15.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6.
宋蕊 《图书馆学刊》2012,35(4):67-69
概述了SNS的概念、特征、发展现状,分析了图书馆服务应该关注SNS领域的主要原因,SNS在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现状,同时从SNS的理念、吸引用户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SNS的发展带给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徐文婷 《新闻世界》2011,(5):242-243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媒体监督的公共治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筠 《视听纵横》2009,(6):23-25
一、治理和善治理论 "治理"理论是随着欧美国家公共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看到了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因而在政府和市场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Govenmant”(统治)相区别,提出了“Governance”(治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张军 《今传媒》2010,18(9):146-147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来临,党委和政府的公共形象塑造应当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围绕党政公共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时期舆论宣传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提出了"新闻执政能力建设"、"党政机关公共形象塑造"、"领导干部媒体素养教育"等新观点、新理念,并围绕如何利用突发事件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和塑造党政府公共形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