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前景日渐广阔,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使新闻评论影响着个人行为导向及社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新闻评论员的评论动机和方向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生态,伦理问题在新闻评论中显现,其在评论中承担着怎样的伦理责任?这是当前新闻评论人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闻评论过程中存在的伦理责任及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和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评论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着深广的影响,新闻评论作者和写作动机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生态。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评论将涉及哪些伦理问题,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伦理责任,就是不能再回避的问题了。本文以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现实处境为背景,对涉及新闻评论伦理的中西学者观点与行业规范作简单的梳理,以期勾画出中国当代新闻评论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伦理问题异常重要。本文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素质层面和文本层面对新闻评论伦理进行了框架式探讨,认为新闻评论伦理体系在规范层次上应当以评论者内在的道德诉求为主,在社会层面上保持独立性,既不屈从于社会强势群体,也不欺凌社会弱势群体,做到持论公正;在个人层面上,要尊重事实、慎重发言,具备逻辑和民主修养;在文本层面上,做到署名规范,并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4.
信息生态视角下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马捷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56-66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伦理作为社会网络信息活动中产生的新型伦理,其规约模型的构建较为清晰地描述如何规约信息人、信息技术、社会网络环境,从而为处理社会网络伦理缺失行为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明确网络伦理的主体关系和研究范畴,基于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阐释社会网络伦理的概念内涵。在对社会网络伦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伦理缺失行为的主体根源即信息人的责任意识,以责任伦理为理论切入点,构建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以“魏则西事件”为例,阐释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与该事件监管思想的契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结果/结论]建构社会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对于引导和规范网络信息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人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本质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者、传播者与评论的受众的关系问题.它既应当表现为写作、传播动机的道德性、公益性,也应当表现为客观社会影响的道德性、公益性.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评论的受众更加耳聪目明,在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中更自由、更自主、更具有辨别力.  相似文献   

6.
李冬安 《中国广播》2009,(12):60-62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号角,强大的网络评论频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网络评论几乎跟紧每一个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展现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力。谁能赢得评论,谁就能更好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设计一个完善的主页是建好网络评论频道的前提,发展网评员队伍是建设网络评论频道的组织保障,紧跟社会热点是网络评论频道争取网友注意力的必然选择,整合网民观点是网络评论频道贴近网民的有效方法,原创评论是网络评论频道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杨雅  张佰明 《青年记者》2017,(12):22-24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且超过半数人口使用网络的中国社会,基于网络渠道传达的公众舆情已然成为社会总体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而对于网络伦理舆情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伦理状况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伦理价值在弥合人际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伦理价值,是指社会成员明确界定相互间的行为规范,通过人伦之理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网络伦理舆情,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模糊与缺失的问题在网络场域中的移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当前,传统伦理价值面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叠等诸多挑战,①如何对当下网络伦理舆情现状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伦理舆情秩序重建提供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微博“走饭”评论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阐释本土语境下随机性、非目的性生人关系网络中存在的社会支持特征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评论区留言用户形成了一个高度松散的生人关系网络。对于其中未参与互动的用户而言,作为网络“树洞”的评论区能够提供一定的平台性支持。参与互动的用户既能在评论区表达社会支持诉求,又能获得来自陌生人的社会支持,评论区内存在提供或接受社会支持的数字名人。不过囿于生人关系,异见同样存在,网络生人社会支持不过是“幸运之物”。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新的伦理学体系,这是一种构建在传统的伦理学基础上并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所创新的网络信息伦理学体系。网络信息伦理在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网络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网络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从网络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从网络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撕裂既有的伦理规范。信息社会存在的伦理困境无法回避,诸如隐私与个人信息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及信息自由权利的滥用等。通过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律以及倡导正能量的网络信息舆论等诸多路径,反思与探寻化解信息社会的伦理困境将对当下社会伦理构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公共事件中网络评论越来越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网络评论的现状、在公共事件中带来的影响进行针对性分析,同时采用实例进行论证.针对在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评论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网络评论在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新闻事业也逐渐步入了21世纪。新闻网络评论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怎么理解新闻的网络评论,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这个社会。反过来,新闻的网络评论又有什么不足?我们又该如何发挥利用好新闻网络评论的优点。这些疑问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新闻网络评论的课题,本论文根据新闻网络互动式评论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如何引导其发展和发挥其更大效用,从而为我们这个社会服务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贺立凯 《今传媒》2012,(6):150-151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已经逐渐成为各大新闻网站设置的必备栏目。网络评论的内容涉及到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与传统的新闻评论不同,网络评论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平等自由等鲜明的特征,同时也出现假新闻引发的评论、同质化、随意性强等不足,需要我们予以全面认识,力求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由于新闻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为了使更多的用户浏览自己的页面,各网站发布了网络个性化的新闻评论。基于网络发展的新闻评论使得大众的观点、立场更加鲜明地表达,并影响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分析传统的与网络的新闻评论特点,讨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与发展共享。  相似文献   

15.
“专家时代”的新闻评论伦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和新闻评论伦理,有什么关系?当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日益介入新闻评论领域,或接受媒体采访,或出镜担任嘉宾发言,或直接撰文发表意见。在有的专家不时被人们讥为砖家之际,有关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和伦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问题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信息伦理,文章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的范围以及信息伦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关键事件的深度访谈资料,对后现代伦理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及感知风险做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后现代伦理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联系桥梁,解读后现代伦理情境下网络传播主体道德失范的行为.在对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9种动机和7种感知风险.不同类别的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的动机和感知风险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赵英楠 《今传媒》2013,(11):33-34
本文从网络技术的传播特性出发,探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会中的自我伦理问题,实现对个体深切的伦理道德关怀。根据自我和谐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观念,提出网络社会中自我伦理存在问题和建构的途径,最终力求实现自我幸福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优势造就了网络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开放性、丰富性、平等性和舆论导向性等特点。 充分认识网络评论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修德 《图书馆》2011,(4):39-41
信息技术是信息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内在的历史逻辑。文章探讨了信息伦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伦理诞生为肇始,经历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融合为基础的网络伦理充分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全面社会化和社会全面信息化,通过对计算机伦理和网络伦理"扬弃",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