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月馨 《新闻世界》2014,(11):62-63
"周一见"娱乐事件以其喧闹的微博文本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媒体以及千百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制造了一个由微博首发的全民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娱乐事件通过微博文本传播消费产生聚集讨论和强大影响力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周一见"事件微博文本元文本的互文性的研究,力求解答为何以微博首发的"周一见"会产生如此喧闹的微博文本。  相似文献   

2.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最给力的新媒体之一。微博传播所引发的伦理讨论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心。笔者以手机微博直播"捉奸门"事件为例,分析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传播活动中的两大影响要素"人"和"环境"出发,对解决手机微博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
袁楚 《新闻前哨》2011,(1):21-21
"业余者"还是"网民" 最近看了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的著作中译本《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期间参与了CNNIC的一次关于微博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彭兰教授也表示,互联网依然需要把关人。由此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4.
王丹  王佳 《新闻世界》2012,(4):110-111
网络舆论对传统社会舆论格局的冲击是显著的,微博的出现就更加强化了这种冲击。微博以其便捷、独立、自主的传播特点,冲击着原有的信息传播形态,为我们带来了"自媒体时代"。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成为舆情的发源地和发酵地,天涯论坛成为人肉搜索的大本营,在网络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媒体也加入到讨论行列,进一步进行深度调查、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了舆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13,(1):55-55
邢立双在2012年第11期《网络传播》撰文阐述,面对繁荣的网络舆情,政府机关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加强微博上官民互动。2011年,政务微博的发展"提速",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在微博使用能力和技巧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政府和领导干部把它变成了"网上机关报"——一种与民众互动的"公媒体",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互联网。首先,微博通过新浪认证。  相似文献   

7.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报告,截至2012年6月10日,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级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达到45021家,我国政务微博规模庞大,发展迅猛,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务微博在议程设置上把关过于严格,没有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从微博的维护运营状况上看,我们政务微博的政治传播思维意识不强,还停留在应对传统媒介的时代,没有把握微博新媒体的特点;政务微博的"存在感"有余,但"好感度"不高,涉及到官民互动问题上比较保守,话语意识和话语方式都有待提高,这都需要思维的转变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开设了微博账号,发布消息与评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及独立的官方评论微博的研究,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闻评论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让评论更具时效性,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微博评论与传统的评论形成互补,能够保持和扩大传统媒体原有的影响力。并针对官方微博表现出来的优势及不足进行讨论,提出发展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     
《视听界》2014,(2):6-7
日前,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与新浪微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年内共同推出微博收视指数。该指数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对新浪微博上关于电视节目的讨论量及用户规模等进行统计分析.为电视节目在微博上的传播、营销与评估提供“更有效、系统化、标准化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权 《新闻前哨》2012,(6):11-13
微博客的出现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国内学者关于微博客的发展大都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但是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一批在中国本土诞生的微博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特别是在打造"自由表达"的话语平台和营造和谐、理性、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之间能否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1.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世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社交媒体改变传媒生态和话语权框架“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仅4分钟,一条微博就出现在网络上,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的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温州动车事故发生12小时后,微博上的相关讨论量已突破200万条。  相似文献   

13.
游静 《新闻世界》2014,(6):311-312
公众意见的表达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从最初的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到今天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反映了公众意见表达方式及其内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李东  高雪新 《新闻世界》2013,(5):181-182
从"宜黄拆迁事件"到"表叔事件"等,微博成为舆论监督的阵地,一时间围观就是力量成为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本文对微博监督的功能做简要的分析,以期微博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工具。  相似文献   

15.
单晓彤  李思维 《新闻世界》2013,(11):118-119
社会化媒体当以新浪微博为代表,它的出现塑造了一个"全民皆记者"、"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微博是一种裂变传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流在微博上不断的涌动、爆发,会产生副作用。微博如何趋利避害和传统媒体实现互利共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柏松 《新闻实践》2012,(9):69-70
作为一个崭新的交互式的、由大众主导的"草根"传播方式,微博正成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补充。电视台大众节目更多的是把微博当做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电子版的新闻热线和短信平台。而我们认为,借助微博的圈子文化弥补证券节目的窄众特征缺陷,把微博"粉丝"群转移到节目中来,变为节目收视群是完全可行的。本文试以北京电视台《天下财经》节目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萍 《大观周刊》2012,(2):19-19
微博改变着社会生态,同时也挑战着社会管理,并倒逼政府转型。官方显然已经意识到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各地政府大举进军"微世界"。微博的开通,令一大批官员从语态到心态都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开始学习政府应如何跟民众平等、坦诚的沟通,敦促其回归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为官本色。这些参与微博的"微博控"官员,正成为新时代执政理念的践行者。微博问政,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体现,微博打开官民沟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微博:喧闹的话语狂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浪微博在国内掀起的新一波类Twitter风潮,微博客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然而,热闹背后,微博客"危"与"机"并存,提供的快乐与喧嚣同在。本文试分析微博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国本土化微博的发展趋向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微博是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公开地讨论社会事件,分析社会现象。"香港地铁骂战"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引发的是人们对于陆客来港数年来各种矛盾、问题的讨论。而某些个人的过激观点竟使人们转而争论港人与大陆人的素质高下,最终转变成一场混战。个体的力量有如此的威力能够使话题转移,这与微博平等交流信息的原则不相符合。事实上,微博一类的新媒体无法摆脱对某些个体的依赖,这对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是不利的。新媒体应当思考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     
《视听界》2014,(4):7-8
首个社交媒体电视指数发布 据悉,由微博与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CSM)共同推出的微博电视指数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对微博上关于电视节目的讨论量及用户规模等进行规范化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