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组织移植后在免疫排斥、多巴胺能神经系功能的恢复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减轻等方面.与移植多巴胺能细胞存活数量尤其是氨酸羟化酶细胞的数目密切相关.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脑组织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京都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源自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的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式猴子的大脑中,改善了它们的症状。相关研究结果已在Nature期刊上发表。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神经科学家Patrik Brundin(未参与这项研究)告诉《科学家》杂志:"这是在将基于ipsC的技术转化为针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对6-羟基多巴胺所致大鼠拟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单侧黑质区6-羟基多巴胺注射所致大鼠拟帕金森病的保护效应.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姜黄素组、6-羟基多巴胺组、6-羟基多巴胺+姜黄素组.6-羟基多巴胺被注射入6-羟基多巴胺组和6-羟基多巴胺+姜黄素组大鼠单侧黑质区,制备拟帕金森病模型.6-羟基多巴胺注射后2周,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进行旋转行为实验,评估帕金森病模型制备是否成功.在旋转行为实验完成的第二天,姜黄素以100mg/kg剂量灌胃,1次/d,持续4周.给予姜黄素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结果:经姜黄素处理的拟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区的多巴胺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姜黄素对6-羟基多巴胺所致大鼠拟帕金森病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咖啡因对大鼠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模型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最佳用量。方法:应用6-OHDA制备成年大鼠右侧损毁的帕金森病模型,通过外周注射阿朴吗啡促使大鼠旋转次数作为对其病情进行定量检测的指标。用已知不同剂量的咖啡因每天对大鼠灌胃进行治疗,以大鼠旋转次数为主要指标,判断其对帕金森病治疗效果的变迁情况,以探讨咖啡因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剂量。结果:咖啡因(30,40,50mg/kgBW)有明显治疗效果,但咖啡因40,50mg/kgBW组对大鼠有可能产生生存质量影响。结论:30mg/kgBW是咖啡因治疗6-OHDA制备帕金森大鼠模型的有效剂量,咖啡因对帕金森病的疗效随剂量增长,到一定剂量时则不再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1.5T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监测活体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前后纹状体区的神经代谢变化,以探讨1.5T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评价MSCs移植术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只正常大鼠,以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右侧)损毁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在活体状态下,分别于造模后3周、MSEs移植后4周及8周应用Philips1.5T临床型磁共振仪扫描,对双侧纹状体区进行^1H—MRS采集,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比值变化,同时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利用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SCs移植后8周组(C组)大鼠损毁侧(右侧)NAA/Cr比值与未处理组(A组)和MSCs移植后4周组(B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B,C组损毁侧Cho/Cr比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且分别明显低于其对侧(P均〈0.05)。B,C组旋转圈数分别较A组低(P均〈0.05)正组旋转圈数较B组显著降低(p〈0.05)。三组损毁侧SNCTH阳性细胞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1.5T磁共振波谱可以作为一种活体无创性检测方法,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区MSCs细胞移植疗效进行动态监测而作出有价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减弱,而产生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等症状.健康人每10年就有约4%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消亡,PD患者脑内近70%多巴胺能神经元被破坏[1].临床早期使用的多巴胺(DA)替代疗法,虽然疗效较好,但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长期应用会带来副作用,严重者可致精神障碍[2].近年来PD的治疗研究很多,现就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虽然只有二十万分之一的脑细胞可以产生多巴胺,但这一化学物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与人类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密切相关。在梳理多巴胺的发现过程、合成多巴胺的两大脑区、多巴胺的生物合成与降解代谢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学习记忆功能及其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帕金森病和上瘾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去卵巢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项技术对小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数目、基因表达水平及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进行考察并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上述检测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发现本模型具有更年期女性帕金森病的基本的病理特点,可应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丽丽 《科技文萃》2005,(11):74-75
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介绍说,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一个叫中脑的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他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经退化过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仍有待确定,但当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最后都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会分泌多种诱发或加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炎症因子或神经毒素,系统性炎症是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相关功能下降的主要诱因之一。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所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对于帕金森病的动物和细胞培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新的方法和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01,26(1):43-43
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井芳树教授等 ,用老鼠的胚性干细胞成功地在试管中制备了神经细胞。他们利用一种不含BMP4物质的培养基 ,将胚性干细胞置于老鼠骨髓的基质细胞上 ,四、五天后90 %以上的胚性干细胞变成了神经细胞 ,其中约 30 %在 8天后分化成了多巴胺神经细胞。该研究结果为帕金森氏病的移植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途径在试管中用胚性干细胞制备神经细胞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肿瘤复发是肝癌肝移植术后危及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除了常见的肿瘤复发机制外,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能促进肿瘤复发和转移。移植肿瘤学是一个新兴领域以解决肝移植相关的肿瘤学问题。在此背景下,需要综合治疗管理方法来平衡受者的抗肿瘤治疗和免疫抑制状态。双阴性T细胞(DNTs)是一群异质性细胞,主要由T细胞受体(TCR)不同类型的两个亚群组成。其中,TCRαβ+ DNTs被认为在免疫性疾病中诱导免疫抑制,而TCRγδ+ DNTs被广泛认为是肿瘤杀伤细胞。作为一种复合细胞疗法,健康供体来源的DNTs可在体外增殖至治疗量级,并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同时既不损伤正常组织,也不被宿主排斥。本文就DNT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学、免疫学和移植领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基于DNTs的多重作用,我们建议将其作为一种现成的过继性细胞治疗(ACT),从而为移植肿瘤学提供一种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观察纳洛酮治疗帕金森病的患者体内TNF-α的影响。方法:将30例PD患者肌肉注射纳洛酮,分别在给药前,给药15天和给药50天采集血清测定TNF-α的水平。结果:给药15天与给药前血清TNF-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给药50天后患者TNF-α水平下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纳洛酮可能通过降低PD患者TNF-α水平来减轻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本文主要阐述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并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内细胞团分离培养出来的具有发育全能性或多能性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的特性。胚胎干细胞可以定向诱导分化生产组织和细胞,可为细胞移植提供无免疫原性的材料,为难以治愈的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可能。本文介绍了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渐进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尽管帕金森病是以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但其非运动症状也逐渐受到重视。帕金森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下尿路功能障碍,主要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症、急迫性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综述了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以及一些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活细胞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造生物皮肤是第一种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组织工程产品,它们在治疗严重烧伤病人和顽固性溃疡病人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组织工程是近十年来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创建组织和器官替代物,通过移植,重建、维持或改善因病变而丧失的细胞功能。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日臻成熟和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使得创造由活细胞和生物相容性材料组成的人造生物组织或器官成为可能,并将会缓解移植治疗中的组织和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人胚胎于细胞…  相似文献   

18.
正200年前,英国的詹姆斯·帕金森医生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有手足震颤、行动迟缓、面无表情等症状,而这些人不仅出现在病房里,也出现在伦敦街头。他不知道将其归于哪一类疾病,姑且作为一种新的疾病类型,称之为"震颤麻痹"。1817年,他发表了《关于震颤麻痹的研究》,虽然其中只写了6个病例,但他的观察和描写非常细致,不影响他成为研究记录震颤麻痹的第一人,因此,后人将此病命名为"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由于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  相似文献   

19.
细胞移植作为现代医学一种先进技术,应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衰竭、白血病等,所取得的功效已为世人所公认。近年来,随着基因疗法研究的进展,细胞移植的方法又拓展到基因疗法之中。目前骨髓移植尚不能广泛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体和受体之间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必须相合,而实际上这种相合机率很低,即使在同胞之间也只有25%左右,若从无血缘关系的人中寻找,则相合机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由于供髓源寻求很困难,因此使很多急需治疗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自从1984年Boyse等人发现人脐带血中含有造血于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细胞微囊化方法、病理技术研究微囊化大鼠胰岛细胞与睾丸Sertoli细胞联合移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及Sertoli细胞对共移植的胰岛细胞的免疫豁免作用。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第一组为胰岛细胞微囊化移植组,第二组为胰岛细胞与睾丸Sertoli细胞联合微囊化移植组,建立糖尿病模型后,两组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将微囊植入糖尿病小鼠体内,术后两组均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定期检测小鼠的血糖情况,比较两组之间胰岛细胞有功能存活时间的不同以及微囊的病理学改变。结果:胰岛细胞与睾丸Sertoli细胞联合微囊化移植组与胰岛细胞微囊化移植组相比,联合移植组胰岛细胞存活时间长于单纯移植组(P〈0.05),囊周淋巴细胞侵润程度轻于单纯胰岛细胞移植组。结论:睾丸Sertoli细胞对共移植的胰岛细胞具有免疫豁免作用,可以延长胰岛细胞有功能存活时间,减轻排斥反应,降低囊周淋巴细胞侵润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