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执教,不存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有利于教学的时机,投石问路,巧妙点拨,从而开启学生心窍,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挪动着又红又肿的腿出了咸亨酒店。一路上许多“短衣帮”都对孔乙己指指点点。一个常去咸亨酒店的酒客打趣地嚎道:“孔乙己,那么久不见,你是不是又在偷东西啊个你看你被打成这样。活该啊!。说完还放肆地大笑起来。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但他又能说什么呢?只是不停地挪动着,挪动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人心灵深处的饥渴,是点亮世界的火种;要让学生从朗读中获得享受与升华,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就应该提倡让孩子充分地朗读。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叶老曾精辟地指出:“有人以为学习语文课的目的惟在作文,读书盖为作文之预备,故讲读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我则语之读书亦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热在金属片上会往哪里传”这一问题时,学生预测时说热会往上传、往左传、往右传、向前传、向后传、往四周传……为了让其他同学明白,发言的同学一边说,我一边在讲台前像交警一样用手势比划。舞动的手臂,夸张的表演令我的学生捧腹不已,也使得我自己特别开心。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论坛》2004,(12):38-38
就生物课的教学来说,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师:现在就让我们再去回味一下哈尔威船长牺牲前与轮船一起徐徐下沉的一瞬间吧!读读课文,然后结合插图想一想:为什么把哈尔威船长比作“一尊黑色的雕像”?  相似文献   

9.
教后小结是在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随时进行教学反思,精心总结的教后感。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有利于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那么如何写好教后小结呢?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中有很多不合常情之处,而这些不合常情之处,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妙笔生花。  相似文献   

11.
王君平 《成才之路》2011,(26):88-88
苏教版第七册12课《开天辟地》与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都是以神化传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文中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两位神盘古与普罗米修斯,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其身上所具有的那伟大的精神品质,从而内化、感悟,影响其自身的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崔广宇 《成才之路》2009,(30):45-46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每每读到这里,细思细咀,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大概是从孔乙己身上过多地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位教师)的阴影,不由惊叹不已,继而震惊。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在2004年2月份的《科学课》杂志上读到一篇有关《骨骼》教学设计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了人教社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八课的教学内容《骨骼》。恰巧,笔者正在山东一所实验学校进行一套名为FOSS的美国科学教材的教学实验.其中在五年级施教的一个单元也是关于人体知识的。本文将简单介绍美国FOSS科学教材中有关骨骼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14.
董玉梅 《考试周刊》2011,(62):69-70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教学过程中,我逐层深入,引领学生知恩、感恩、报恩,领悟母亲在月光下把她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传递给了我,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5.
《雨和雪》是人教版自然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课,我把第一单元水和第六单元,整合在一起上,因为两单元联系紧密,笫一单元是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第六单元是与水有关的天气现象,打破原来的顺序,也许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浓情、热情,似酒有两句话,一句是“浓情似酒”,一句是“人情如水”。我们可以围绕这两句话来解读《孔乙己》。《孔乙己》开篇写酒店和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这种“艺术预谋”,就是鲁迅先生围绕“酒”大做文章。正如鲁迅在《药》中写茶馆,不是随意的,同样是有“艺术预谋”的。“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作者通篇最想要强调的可能是温度、浓度,酒的温度、浓度和人情的温度和浓度。“热水”“温酒”,开篇有两个温度词语。  相似文献   

17.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兰亭集序》为例,阐述了教材中抒情说理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者认为在教学这种文章时,应采取循迹揭理,顺理阐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案例: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阳光下的影子。通过质疑引导,问题集中在“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系”。带着问题,设计方案。师生一起在13:50-14:00这段时间测量了不同长短的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长短。  相似文献   

20.
付贵天 《现代语文》2014,(11):58-60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从形态上来看,艺术中的丑多表现为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扭曲;从审美体验上,丑常常引起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并且也能给人快感,不过是一种带有苦味的快感,一种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感。我们现实生活中除了美的东西外,还有丑的存在,比如卑鄙、阴险、狡猾、自私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