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美的创造根源于现实的美。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和现象。客观现实只有通过人的美感意识,现实美才能上升为艺术美。美术创作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原是一种美感意识活动,美术作品是美感意识的物性形态化的集中表现。当学生看到祖国雄伟的万里长城,壮观的秦兵马俑,金碧辉煌的庙宇殿堂,巧夺天工的玉雕、牙雕,古今中外著名美术家的作品,以及那和谐的色彩,奇特的构图,巧妙的组合,会使学生目不暇接,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怡悦之情;当学生被客观事物的美所吸引,并凝神  相似文献   

2.
微话教育     
<正>@李政涛呵护教育美的首要责任者是教育者。要想激发、创生并呵护教育之美,教育者首先要成为美的教育者。而能否成为美的教育者,取决于教育者对待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最美的教育者,是能呵护人性,尊重人性,并善于挖掘、转化人性的教育者,是对人的生命最具悲悯、仁慈和爱心的教育者。这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构成了教育美的温床。教育之美绝不止于操作和活动等外显之美,它始终与人性、与灵魂等与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有所关联。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3.
石舒清和马金莲作为西海固地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以书写乡土生活见长.对他们而言,根植于灵魂最深处的是“乡土情结”,是对故乡记忆的描摹与刻画.他们对宗教精神的呵护和对苦难意识的探寻,都来源于此.可同样是写西海固,同样是写回回民族,两人却写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本文将石舒清和马金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法和比较分析法指出两人在行文上存在的差异性,运用所学的批评知识和一些叙事学理论,阐释说明他们文风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经验和性别身份所致.  相似文献   

4.
成长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能令人看见美,还可以体现人之美,而眼神则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年龄,它的每一次闪耀,都代表你的精神面貌,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的眼神也会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学会珍惜     
生活中充满着美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有浓烈亲情的呵护,有真挚友情的安抚,有幸福的鸟语花香、轻快的乐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美,需要我们学会珍惜,学会体验。生活是用爱的音符组成的生命之歌。生活中的美都是由爱在支撑着。爱是美的源泉,美是爱的体现,只有珍惜爱,才会拥有美。爱就在你的身边。在你遇到困难时,它会向你伸出坚实的手臂;在你忧伤彷徨时,它会给予你抚慰的阳光与奋斗的动力。珍惜爱,就必须拥有一颗爱心,爱生活,爱亲人,爱朋友。珍惜爱,就需要用一双充满了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6.
爱的束缚     
爱,让人感到很温暖。父母之爱的呵护,朋友之,爱的快乐,情人之爱的甜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种种爱构成的美好世界中。失上了爱,生活就会失失去光彩。可是这么美好的爱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束缚。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课堂看做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教师既是这一艺术品的创作者,又是这一艺术品的主人公。教师课堂教学的形象之美、谦和之美、风度之美才能让你的学生欣赏你,学生家长信服你,社会承认你。那么你的价值就会像艺术品一样,永远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了人类的思想上、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课堂的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要靠教师审美化、情感化了的有声和体态语言,去发挥"以情激情"的美感作用,才能使教学引人人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才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乾卦》,其意在于激励人不断进取,现被引为清华大学校训.此处的君子我暂且用来比喻对小学生的小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小公民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自强不息,增厚美德,容载中国公民所应具备的所有美德,其内涵之美,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有现代生活中人们既已形成的道德规范,理所当然也包括新一代小公民的方方面面生活规范.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感悟到了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人情的美.  相似文献   

10.
美在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出的圣洁之花.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加以体现,美在于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美是人类观赏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和谐活动的瞬间体悟到的自由.美是关乎人的,只有充分理解了人的本质,事物何以美才能真正走向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的美与丑与艺术中的美与丑,不是一回事.艺术中的美,来源于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首先是自然的、朴素的存在.比如人,是不是美人,不是形容一番可以决定的,毕竟还有客观的因素.这并不是说,美是绝对客观的.美毕竟是一种感受,感受也就是认识.存在是第一位的,认识有不同的反映.比如山水,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雄强不一样,反映在绘画中,就有南北派的区别.再比如水仙的清淡、梅花的冷峻、牡丹的艳丽、荷花的高洁,可能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取舍万端,感受不会都一样.如果说生活中的美还相对客观,则艺术中的美主观成分要大些.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源泉,而语文素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灵气,我们身后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写道:“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相似文献   

14.
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死亡困境,死亡意识激发和影响了古老的文学艺术,正由于人是向死而在,艺术家总是以最激烈的死亡之悲来表明他对人生的看法,西方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悲剧传统,中国文人也极力抒写“黍离之悲”。这种潜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积淀于文学之中,形成了人类深刻的悲悯心理和生命意识,进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家。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通过死亡意境的逐步拓展得到深化,在人物死亡之后达到高潮和颠峰。这时,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义也同时达到高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也最为和谐。一、古老的文学艺术与死亡的对话与交流人…  相似文献   

15.
<正>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呢?本文提出,想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热爱自然中发现自然之美,在乐于助人中发现交际之美,以及在珍爱生命中发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6.
你很特别     
微美克人是一群小木头人。他们都是木匠伊莱雕刻成的。他的工作室座落在一个山丘上,从那儿可以俯瞰整个微美克村。每一个微美克人都长得不一样。有的大鼻子,有的大眼睛;有的个子高,有的个子矮;有人带帽子,有人穿外套。但是他们全都是同一个人刻出来的,也都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微美克人整天只做一件事,而且每天都一样:他们互相贴贴纸。每一个微美克人都有一盒金星贴纸和一盒灰点贴纸。他们每天在大街小巷里,给遇到的人贴贴纸。木质光滑、漆色好的漂亮木头人总是被贴上星星。木质粗糙或油漆脱落的就会被贴灰点点。有才能的人当然也会被贴星星。例如,有些人可以把大木棍举过头  相似文献   

17.
张莉 《教师》2010,(18)
我国相当多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四二一"家庭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备受呵护和疼爱.在这种金字塔顶端生活的孩子们形成了"以我为核心"的意识,处处以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处理事情,总以为事事应该顺他们的心,不允许自我意愿得不到实现,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及行为反应.过度的保护使他们没有任何接受生活磨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放大古典诗词之美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生存空间膨胀,心灵空间日趋狭窄.努力培育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成为高等教育的要旨之一.古典诗词从各个角度映射看人格之美、人性之美、人类之美,如果能够真正走进其中,人的精神会变得充实,人的灵魂会得以净化和升华.因此,放大古典诗词之美是新时期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国画大师陈之佛先生在《艺术与教育》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换句话说,是要教人尽性,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乐善、好动、爱美的本能,使它尽量发展。因此教育上就应该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发展。因为爱美也是人性的迫切的要求,人若没有美感的修养,未始不是人生的一种残缺。一般人认为美是无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的,就以为无关于人生,这是很大的误解。人性之要求美的满足,正犹如人性之要求饮食的满足一样,饮食的不满足,会立见其形骸的枯萎,美的不满足,也会发生精神的病态。  相似文献   

20.
北宋诗僧惠洪是个迷一样的人.作为持戒僧工,惠洪曾四次入狱;作为诗僧,惠洪好为"绮美不忘情之语".是僧是俗,或赋或作,惠洪让人当时及后世揣摸不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