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消息源在新闻报道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新闻批评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新闻批评的一些特点,以及对所批评对象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一些报道为了保护消息源将其匿名。这种特殊使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记者在处理时应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工作中,大都是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确实十分重要,因为.实际是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新闻生命所在。没有对实际生活的深入细致地采访和了解,就不会有新闻作品的产生.更不会有大量优秀感人作品的不朽。其实,深入实际何止是对于记者如此重要,对于编辑也同样不可缺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的差错,不是出在记者的笔下.而是出在编辑的手里.共中除了一些技术上的原因外,更多的是由于编辑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感受不足而导致的。因此.提倡编辑也要深入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去感受,这对于减少新闻报道差错,提高报纸质量有着共它任何措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凤  谢雷 《新闻传播》2009,(11):29-29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包括:公正、客观、真实、及时。而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去对采访现场进行介绍和报道,是我们新闻人必须研究的问题。而中立性态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中立是我们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我们的新闻现场、受访人员、观众三个元素的连接中,保证记者自身的中立性才能制作出中立性强的新闻报道,不会把记者个人的情感带入到新闻中,保证我们的新闻一定是客观的。特别是民生新闻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新闻的各因素非常的复杂,而社会需要民生类节目或新闻很亲民才会有观众去关注,这就给我们想要保持中立的记者制造出了很多困难。针对社会、记者本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立性丧失的问题,本文据此问题对记者如何保持中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所谓片面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报道部分事实,没有反映出事实的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它反映记者和媒体在选择、描述、反映新闻事实上存在着片面性,从而导致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观察、审视、报道新闻事实,尤其是采访对象?新闻记者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替谁说话?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视角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它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日常新闻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记者应关注什么样的事件.采访什么样的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乃至于拍什么样的镜头.撰写什么样的稿件.等等。这个问题也决定了编辑在后期的制作与编排中如何处理新闻素材与稿件。最后.视角问题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决定了媒介的关注率和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等。一般地说.新闻报…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 本人认为,“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有一种观点:新闻报道只需要信息不需要文采。某报一位新上岗的记者沮丧地告诉笔者,他的领导一脸正色地对他喝斥道:“记住,新闻要的是信息,别卖弄什么文采了!”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博客上.也为此话题一度引起争论。那么.新闻报道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要不要文采呢?  相似文献   

10.
王立凤  谢雷 《新闻传播》2009,(10):110-110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曹阳 《新闻传播》2010,(3):28-28
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时有发生,在这些新闻官司中,尽管不乏对媒介的不公正诉讼,但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媒介记者采访作风不严谨、责任编辑把关不严等问题导致报道偏颇或失实而引发的。因此,有必要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用法律的尺度"望、闻、问、切",以有效应对新闻侵权事件,让新闻报道不偏离法制轨道,从源头上把新闻侵权的可能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12.
秦勇 《记者摇篮》2004,(6):37-37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它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从事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收集有关背景。深入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深层内涵。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呢?  相似文献   

13.
不交代新闻来源,由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出面对受众说话,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新闻信息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记者、通讯员撰写消息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明显地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时候,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4.
政治敏感具体指的是能够迅速洞察问题本质、判断问题利害、把握问题发展趋势的能力,对于编辑记者而言,其政治敏感性的强弱会直接体现在对新闻敏感度的强弱上,从而对新闻质量造成影响。当前,许多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均是由于编辑记者的政治敏感性较为缺乏引起的,成为整个新闻业应该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嘉 《记者摇篮》2005,(6):60-6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在就党报影响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新闻失实仍然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新闻失实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什么现在仍得不到根除?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和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分重视新闻时新性,淡化了真实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科学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时新性的辩证关系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主体与客体必须一致,否则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每一件事的反映都是准确的、可靠的,每一细节都经得起检验…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党的新闻事业是神圣的,它的神圣性突出体现在真实性上。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常常会针砭时弊.击恶扬善,从而触动一些人和事的痛处。而这又往往会引起被揭了“疮疤”者的无理纠缠,乃至引发新闻官司。那么,作为记者,如何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维护好自身权益?我  相似文献   

19.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曹虎城报道: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队伍建设,培养过硬新闻人才,1月31日至2月5日,西藏军区在拉萨举办了为期6天的新闻骨干培训,来自全区各部队的44名新闻干事和基层报道员参加了培训。西藏军区党委历来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但因西藏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新闻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培养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新闻人才匮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西藏军区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或新闻会战,以加强新闻报道队伍建设。此次培训,学员们听取了《战旗报》驻西藏军区记者和《西藏日报》社编辑、记者等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和采写体会讲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