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晨 《广东教育》2005,(12):26-27
今年是废除科举制度100周年,有同学写信给《高中》编辑部,问及我国古代的“科举”和“八股”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典型形象之一,从化层面解读以范进中举为中心的“范进现象”,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具有一定的学批评和社会化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人将各大学历届入学试题中的国文题目都搜集了拢来。我一数刚巧是一百个,这一百个国文题目可分析如下: (一)属于申义策略体的占百分之四十七,其典型的代表是:《孙子谓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不战而曲人之兵,战之善者也,试申其义》,《秦始皇论》,《救国以何者为先策》,《民维邦本说》。  相似文献   

4.
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少听一两节课没有什么问题。我问他们什么原因。他们说:“上语文课总有个框框,第一节介绍时代背景、朗诵一下课文,第二节就讲段落大意;第三节就讲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课后抄抄笔记就行了。” 我想,讲语文课是否非要那么个“框框”不可呢?学生听来听去还是离不开“框框”。这个“框框”,实在把学生的思想“框”住了。在《西游记》里,唐僧的紧箍咒,不是勒住了孙悟空的头吗?我们也不能把“框框”当“紧箍咒”来用,把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束缚住。 写文章要反对“八股”。讲课也一样要反对“八股”。因为这种“八股”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鲁迅说:“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我们的讲课要是讲来讲去,还是那么个“甲乙丙丁”,的确是会把学生教得“愚笨”  相似文献   

5.
主诗人:“教育随笔”是本刊今年新辟的一个栏目,“教育”是内容,“随笔”为形式。只要是与教育有关的话题,您都可以诉诸文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真知灼见,特别欢迎言简意赅的短章。  相似文献   

6.
明清科举,以八股文取仕。因这种文体内容死板、形式僵化,不仅束缚了文人的思想,而且败坏了读书的意趣,所以历来为世人所诟病。明末清初著名语言学家顾炎武曾愤然叹道:"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不想时过境迁,这种教条刻板的"八股之风"竟波及了语文课堂。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  相似文献   

7.
快要期末考试了,铃铛这几天茶饭不思,整天长吁短叹的,小小的脑袋瓜耷拉着,活像一根蔫黄瓜。做语文教师的爸爸发现了这点。凭着爸爸对铃铛的了解,这个平日里总是唧唧呱呱在大家耳边“轰炸”的小丫头一定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看来,还得老将出马——爸爸走进铃铛的房间时,铃铛正坐在书桌前,双手托着下巴发呆呢。“嗬!玩起深沉来了,这好像不太像你啊。”爸爸笑了起来。铃铛嘴巴噘得老高,不高兴地说:“人家愁着呢,你倒高兴了!”爸爸弹了弹铃铛的小脑袋:“说说看,为什么心烦呢?”铃铛一肚子苦水正愁没地方宣泄呢,马上将自己的烦心事一股脑倒了出…  相似文献   

8.
著书立说“八股”谈●彭锦华钟鼓论坛著书立说,向来被我辈看作是神圣而又崇高的事业。对于那些著作等身或者齐腰的专家学者,我总是将他们奉若神明而顶礼膜拜。工作之暇,以虔诚之心将专家学者们厚重的著作一本本读下去。后来到出版社做了编辑,因为职业的原因,特别关心...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讲《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一课的教学。他没有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提示的把课文分作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而是在适当地介绍徐老的革命经历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采用“串讲评点”的教法,启发诱导学生将徐老高贵的革命品质和“有些人”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以及“四人帮”的丑恶灵魂进行对照比较。这样,既通过鲜明的形象,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又围绕课文思想内容进行了词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课的同志都觉得这一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听了这一课后,使我更感到有跳出语文“教学八股”的圈子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后的《历史纵横》又说:“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相似文献   

11.
12.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13.
14.
张修 《家教指南》2007,(11):15-17
女儿独立思考抒写真性情左玫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她的作文成绩一向不够好,分数总在及格线上下。为此,她母亲李清华十分焦急,  相似文献   

15.
八股之为害,世所共知,它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笼络、禁锢知识分子的工具.虽说清末废除“八股科举取士”,已近一个世纪,但是它的影响一直存在.毛泽东同志将“反对党八股”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之一,可见其为害之烈.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数学教育圈子里还在受“八股”之害么?我想是的.兹举两例.  相似文献   

16.
徐梓 《中国教师》2008,(21):31-32
<正>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有一个"敲门砖"的浑名。因为它除了在殿试以外的童生试、乡试、会试中使用之外,任何公私文书和各种体裁的论著中,都不会采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说的那样:"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蒙之后就学习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有了科举,便有了“八股”,至今也没有人否认“八股取士”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已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清朝末年废除了“八股”,但随后出现了“洋八股”、“党八股”,而后又出现了“帮八股”、“学生八股”、“教八股”等所谓的“现代八股”。  相似文献   

18.
本期刊发了文理同志的文章:“续谈上海数学高考改革”。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国人共知,高考必须继续进行,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问题在于数学考试要反映出学生的真正素质,而不是反映对付“数学八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元代科举的“策问”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科举除了关乎经义和古赋问题以外,还包括一道“策”题。“策”即“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本论文着眼于“策”,以元代举业书《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中收录的策问和解答为线索,考察应试者对现实社会政治课题的认识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元代中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20.
“最近,考大学就成了各报的主要话题之一,各校的宣传,外国大学在中国招生,香港的高校与清华、北大抢生源,还有考试期间,道路通行改道,宾馆包房,120急救中心送误时的考生……弄得好像学生们一场考试成为天大的事情。本来,现在高校扩招,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进入高校学习。我曾开玩笑说,现在要想考不上大学,还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北京市三个就要招走两个,上学的比落榜的多。这本来是该学校着急“生源”的事情,怎么变成了学生自己跟自己叫板了?天天讲“舆论导向”,至少中国教育体制目前这种“风气”与导向有责任。以高考为轴心,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