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观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的田园诗除了反映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之外.还牵涉到东汉末以来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2.
所谓艺术感觉,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气质,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不可否认,艺术感觉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即“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可见艺术美感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起步,发展到今天已近20年,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素质不够理想,因而,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3.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准高悬于儿童世界之外,于是,儿童愈是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愈加压抑天性、舍弃本真、背离童年,而为所谓学业“优胜”作出种种牺牲。这必然导致教育产生内卷、内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又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在一起,迫使学生家长与这类教育合作,争先恐后加入“教育竞争”,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脱离儿童世界,亦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童年的损毁,从而导致社会内卷。破解“双负”问题,就是要发现儿童,打破这种教育学,另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成长为取向的现代教育学。  相似文献   

4.
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汲取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情怀,而其泛智论思潮的流布、自然适应性原则以及唯物主义感觉论又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夸美纽斯提出的“天性和感觉出于自然”“感官是知识起源”“自然是知识领导”“敬畏儿童自然知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自然感知”等思想,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基于夸美纽斯“自然感觉论”思想的学前教育策略为:从儿童天性出发开展“游戏教育”;把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支点;把道德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必修课程;充分发挥母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培养孩子谦逊和蔼的性格;要通过图画书开展儿童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造环境”妨碍儿童健康成长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也产生不少弊端。这些“人造环境”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尤大。如:饮食环境。人类是自然产物,儿童的成长发育有赖于自然环境,故选择自然食物有益儿童健康。然而有的家长却一味追求人工...  相似文献   

6.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化”和“儿童中心”的,但事实上,“活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带有强烈社会学意味的实践教育学,从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转向了“儿童作为天生的社会行动者参与教育联合生活”的教育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颇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二是其儿童观已非二元对立的“儿童中心论”或“社会本位论”,而是统一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并批判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的“科学主义”“儿童本位”,认为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幼稚监狱”,助长了放任儿童的“虚假自由”,使得儿童与自然、社会隔离,同时导致教师责任缺失成为“安静的看客”,这对时下的教育也有极大的警示意义;三是其“活教育”课程基于儿童天生的“社会内聚力”,开展教育性劳动,老师和学生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过一种联合生活,从而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建构,完成个体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绿色生态”教育是科道德规范的,都是天经地义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而儿童特别是低年级的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工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人叔叔、农民伯伯,他们的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少本领很大,能创造出许许多年儿童,因为他们的社会实多的  相似文献   

8.
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语文的梦,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语文的梦,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是——“文化味、语文味、儿童味、智慧味”俱全的“诗画语文”。“诗’’乃文字,“画”乃视像,“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视像的互现,是诗画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自然缺失症”在当代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危害日益凸显,但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当建立正确的自然教育观,重视儿童自然教育,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亲自然”活动,把握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和节奏,顺势而为,全力配合学校教育,采取积极的亲自然教育措施,预防或治愈儿童的“自然缺失症”。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都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儿童心理成长论是寻求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适应解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教化成人理想,依循中国传统中“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重视中国传统心理学渐染说的成人方法。成长论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重视人为性在儿童发展中的张力、主张儿童在乐群和善群的环境中成长。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心灵特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具有艺术性特质;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的文化,还具有游戏性;而作为“完整自然的生物”,儿童使自己拥有的文化获得了生态性.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是具有深度联系的,这三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整体.如果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这一描述,不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主观臆测,就应该考虑修正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镇江新区翠竹苑幼儿园是一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开园9年来致力于“青青翠竹悠悠竹韵”翠竹园课程建设,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像竹子一样“自由、自律、自主”发展。“翠竹园课程”践行“大自然即课堂”的理念,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要求,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发现、在自然中探究、在自然中获得,赋予儿童自主生长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不少幼儿家长的心目中,顽皮是与“不听话”“爱捣蛋”、“爱闯乱子”、“不懂规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对于孩子的“顽皮”,总是加以斥责,甚至惩罚。其实,对幼儿的“顽皮”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生理学的理论,儿童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体内细胞急剧地分裂与大量繁殖,必然反映为行为的好动与不安定;心理学认为,儿童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五四”是发现“人”的时代,也是发现“儿童”的时代。章以周作人和鲁迅为个案,考察疏于研究的成人学中的儿童形象,并比较他们的儿童观。周氏兄弟共同发现了儿童,但从具体的性格气质、人生理想出发,他们的儿童现侧重点不同,因而笔下的儿童形象也是迥异的。周作人更欣赏儿童原始、自然的一面,在儿童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和人生的至高境界;鲁迅则从改造国民性的责任出发,更深地挖掘儿童在传统化中真实的地位和真实的境遇,他们如何在精神上被“吃”,又如何参与到“吃人”的行列中。兄弟两人似乎走到了理想和现实的两极,一个更注重儿童的自然性,一个更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因而一个重在讴歌从自然的儿童身上所体现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一个则重在拯救被传统化所扼杀的处于真实社会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15.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宫崎骏动画中的儿童回归观包括儿童天性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和儿童教育观念的回归。这种回归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儿童天性真、善、美的回归也是成人的向往;质朴、鲜活、自然和成长的儿童文化回归,可避免儿童被成人异化、麻木;以儿童自然快乐成长为取向的儿童教育观念的回归,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成长的能力、尊重其自然生长。深入探析宫崎骏的儿童回归观,对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正确对待儿童的生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构建适合儿童天性的小学教育”是1998年以来我校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本研究中“童心”指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天赋资源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童趣”即智趣,是建立在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基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真”即纯真善良,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亲社会态度倾向。“三童”教育旨在以“童心”为基点,架构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尊重儿童文化,力求让校园生活展示儿童完整的生命形态,实现学科适应儿童,教学富有童趣,生活展示童真,校园张扬童心。让儿童动手动脑,爱学爱玩,同伴同乐,师生共长,享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爱探索有创意的校园生活,回归童年生活的快乐,使受教育者体验发展的愉悦,使教育真正步入和谐的审美境界,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协同。  相似文献   

18.
不可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那么,男孩是什么样,女孩又是什么样呢?在老师、家长心目中,理想男孩的标准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能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其实,每个人除了自身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别。自然性别也叫生物学性别,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则指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一些研究者指出,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恶”城市而“好”乡村,“憎”知识分子而“爱”抹布阶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者真诚地怀恋故乡那“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严肃地嘲讽“场面上人”那被所谓的思想观念扭曲的人性,这代表着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生的两个支柱。二者统一的契合点,便是沈从文对美、对生命、对理想人生形式的呼唤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用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引领课堂生活.是课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品德与生活》课标的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