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盲人走进暗室“盲人走进暗室”,这是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根据暗室工作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原来,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就如机智勇敢的阵地侦察人员被蒙上双眼似的,性情浮躁,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看不见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霍华德庄园》被称为“最后一本‘英国状况’小说”,而福斯特本人也被称为“最后一个英国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入剖析小说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图揭示福斯特这位“最后一个英国人”深刻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3.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4.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1947-),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校长(2007年至今)。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福斯特1947年出生于纽约,1968年毕业于布林莫尔学院历史系.接着她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历史硕士学位,1975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同年起留校任教。2001年.福斯特进入哈佛大学.担任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首任院长。2007年7月1日.哈佛董事会决定任命福斯特为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福斯特是一位研究美国南方战前历史和美国内战历史的专家,其著作《创造之母:美国内战南方蓄奴州妇女》在1997年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美国题材年度非小说类最佳著作“弗朗西斯.帕克孟奖”。她的近著《苦难的共和国:死亡与美国内战》在200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和“班克罗夫特奖”。文章由本刊特约译者杨勇根据哈佛大学网站公布的英文演讲稿翻译而成.标题系本刊所加。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乡村音乐电视奖(CMT)邮报中本张专辑的名字被指参考了乡村音乐家瑞德菜·福斯特1992的专辑《德尔里奥.德克萨斯1959》。专辑名称代表了福斯特的出生地和年份。拉尔克说福斯特的专辑“展示了他在乡村音乐上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预测加工理论在认知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兴起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自由能原理作为其基本理论构件之一,主张将所有适应性行为解释为在“惊异最小化”目标驱动下的最终结果。此观点遭到一些学者基于“暗室问题”而发起的质疑和挑战。文章旨在对“暗室问题”加以批判性分析,在考察自由能原理内含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分析惊异最小化与刺激最小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情感效价”概念,进而阐明“行动者为什么不会为了追求惊异最小化而躲入暗室之中,反而更为积极地探索世界”,从而为预测加工理论做出辩护。  相似文献   

7.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是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技巧,使得整部小说更有韵味,福特斯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象征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第三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合称为“意大利小说”。文章主要是运用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分析小说人物的理论。即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解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体现出的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哈佛必须对所有校友以及更广阔的世界负责。”5月下旬的波士顿艳阳高照,福斯特照例在哈佛纪念教堂向校友会作一年一度的汇报演讲。作为哈佛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位女校长,这一天,她送走了2007年她入职时进校的新生。今年,恰逢哈佛大学建校375周年,一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这次演讲发生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对于福斯特来说也具有了别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福斯特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理论学者之一。他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重视和解决职业教育“的技术浪费”问题;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原因使得学校本位的职业学“校谬误”;职业教育的真正出路在于“产学合作”等等。介绍并评价了福斯特的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11.
视线     
《教育》2007,(11)
美国越来越多女性执掌高校据《光明日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于2月任命福斯特女士为该校历史上首位女校长,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让美国人津津乐道。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希尔为此表示,福斯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美国女性进入高等教育决策层。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职教思想对当今高职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斯特的“职业教育谬误”发表至今将近40年了,但是即便是在今天他的一些观点对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福斯特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受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14.
周梅  曹慧慧 《文教资料》2010,(14):21-23
本文从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出发.分析福斯特所要传达的“生命旅程”的主题。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体部分从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以及英国人的印度之旅来叙述福斯特毕生所体验的生命旅程:结语部分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阿黛拉·奎斯特是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精心安排的人物。她怀着浪漫美好的愿望来到印度,想“看看真正的印度”。然而,在印度,她所“发现”的是种族之间、宗教之间、个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爱·摩·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年生于伦敦的一个建筑家庭。他从小就被送进肯特郡的汤桥公学。但是年幼的福斯特并未喜欢上学校的教育,相反却表示出了对英国“公学”教育制度的极大反感,他的这种对公学的厌恶在他的一本小说《最长的旅行》(The Longest Journey)有了较多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村的市场需求办学,立足农民,强化农业培训,注意农民的求知积极性,是福斯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福斯特农村职教的思想对农职教立足“三农”,促进自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19.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一个人如能结合自身的缺点——“短处”,再找到客观需要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进行选择和应用,短处有时会变成长处,从而“化短为长”,扬长避短。某制造感光材料的跨国公司招聘暗室工作人员。小王是个盲人,他听到这一消息后,通过他人了解到这个公司的用人制度非常科学合理,很会用人之“短”,便很自信地前去应聘,而这家大公司的确独具慧眼,优先录用了他。他们相信在暗室工作,盲人比视力正常人占优势。应该说,小王作为盲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