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网络教育异军突起,在教育领域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这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教育在发展初期其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应充当的角色,导致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被动盲目,步入了误区.大家应给予网络教育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以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社会化的推进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网络教育异军突起,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网络教育在发展初期其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应充当的角色,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步入了误区。本试图从思想、对象、形式及与其他类教育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给予网络教育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3.
发展网络教育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网络教育是教育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几乎可以涵盖当前所有的教育层次,本文着重探讨在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层面上发展网络教育应认真思考与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谭斐  李霞 《职业技术》2006,(12):45-4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新的教育理念——网络教育正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网络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最大优势就是网络的互动性,这也使得网络教育可以真正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网络教育还降低了教学的成本和个人学习的费用。但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力度一直不足,其原因做以下分析。一、网络教育的新问题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作模式,还没有一种定型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网络教育的技术实现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另外,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约束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目前在网络教育发展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教…  相似文献   

5.
网络教育在网络时代浪潮中应时而生,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场域,严重挤压着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在科学表征上优于传统教育,而传统教育在人文深度上却胜一筹.网络教育要更好地发展不能沉吟于"有所待",而要汲取传统教育深度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学历教育脱胎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受惯性思维与教育体制的双重影响,其方方面面都留下了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烙印。这与我国网络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然定位极为不符,削弱了网络教育对于我国整体人才结构的贡献。我国网络教育的主要培养区间——本科教育应走出应然定位与实然状态之间的错位,坚定应用本科之方向。我国网络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科学整合生成型模式以响应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摆脱精英教育的课程理念,在支持服务方面应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业考核方面应强化绩效评估以支持应用能力发展,在师资配备方面应培植能够体现培养定位的教师团队。我国网络教育应力争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通,使网络教育成为与普通高校并驾齐驱的人才培养力量。  相似文献   

7.
网络教育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也成为我国教育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并且由于其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特点而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网络教育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为更多不在校园内的人群服务,使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最好和最新的知识,较好地发挥了普及知识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认为我国网络教育主要以高等网络教育、基础网络教育、企业网络教育课程三种形式存在,但是在应用中,还有网络硬件设施发展不均衡,教学模式转变不合理,软件水平低等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林文静  楚琳 《中国教师》2009,(Z1):70-70
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世界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逐步渗入到教育领域并形成普遍的网络教育也成为教育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必然。本文在综述日本网络教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9.
远程教育发展到网络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传统高校参与其中。传统高校开展的网络教育与其校园教育之间形成不同的运行关系,即相互分离或彼此整合。分离模式的高校设置有专门的远程教育部门,相对独立地运行网络教育;而整合模式的高校则实现了网络教育与校园教育的相互关联和促进。两种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普通教学院系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反映了高校发展网络教育的不同定位和战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和电大都开设了网络教育,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档案的含义,并对网络教育中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网络教育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网络教育和常规教育的比较,探讨了网络教育的优缺点、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以及网络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如何尽快适应并结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来运用网络化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网络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投入,同时还需要有是够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发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些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迅速流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充分共享.在共享与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修改和完善,起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作用,产生更大的价值.将网络教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获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投入到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可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的经济观念,形成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全球化的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提高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迅速兴起,并取得长足发展。目前,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逐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网络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办学单位教育观念不适应,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优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同时存在网络教育的办学行为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不严格,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应大力加强对网络教育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办学质…  相似文献   

14.
无线校园网推动高校教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看到了可以运用网络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校园内部的在校教育,拓展在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四五年后,各个高校纷纷开始考虑如何将网络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与在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而这一点也正是网络教育正在积极考虑的.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网络教育与在校教育的水乳交融应该是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育以其特有的非时空限制、个性化、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等优点迅速发展,但这种教育形式也有不足部分,而这些不足部分正是传统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和谐的立体的教育环境。文章在阐述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策略后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两者优势互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领域也受到重大影响,网络教育也正从兴起走向普及,这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坚定网络教育发展的信心.该文通过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宋乃平  杨泽 《天中学刊》2002,17(5):105-105
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我们时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这样的人才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这是当今教育革新的核心 .随着网络的普及 ,我国的教育形式将向远程网络教育方向发展 .网络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 ,将成为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 .网络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识 .我国今后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努力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新模式 .1 远程网络教育的环境远程网络教育的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现代教育、网络技术、通信技…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和思政教育中的抵消因素,应加强人格教育,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用好网络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思政教育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网络教育的现状、国外网络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我国的网络教育及其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找出西部教育新的发展契机,让全社会形成“西部大开发,网络教育要先行”的共识,把网络教育作为当前西部教育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成人网络教育应是基于人性、发展人性和升华人性的教育。在技术至上、人文关怀缺失和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明显的情况下,深刻把握网络教育内涵、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关注生命以促进人性的升华是成人网络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