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有教师管不住学生的现象。这样,尽管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但由于班级纪律很差,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有些教师费尽心机,严抓课堂纪律,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甚至发动班干部和小组长来协助管理学生。其结果,要么引起学生对教师这种做法的强力反感,谴成对立情绪,使班级纪律更差;要么学生在教师的威严管制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有教师管不住学生的现象。这样,尽管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但由于班级纪律很差,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有些教师费尽心机,严抓课堂纪律,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甚至发动班干部和小组长来协助管理学生。其结  相似文献   

3.
课堂纪律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为了维持班级秩序、保证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育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课堂纪律作为其中一环,它冲击了陈旧的课堂秩序,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了教师,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就不需要纪律和秩序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全面育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提升,这是新时期教育公正、公平的具体体现.但从学校发展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来看,很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更偏向于优等生,而对于后进生要么忽视,要么排斥,这就使得在班级管理中存着这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后进生也因为教师的态度,自暴自弃或者和教师公然对立,这都严重制约着班级的发展.因此,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由差转优,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对搞好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文成 《文教资料》2009,(27):61-62
语文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点不够明晰,故而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矫枉过正.本文旨在找到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衡点,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的品格教育--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里克纳主张通过"综合的方法"开展品格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他提出课堂教学中品格教育的综合模式,可归纳为三层次九成分教师层面,教师扮演关心者、道德榜样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课程渗透来教授学生职业良知和冲突解决的技能;环境层面,要创设关心的集体,营造民主的班级环境,制定班级的道德纪律;学生层面,学生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道德反省,最终实现健康地成长.这一模式对我国学校品格教育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放班主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德育和课堂教学在有意或无意地走着两条线: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学生情感成就;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智育──学生认知成就。这两条线时而分离时而交叉,但始终是明显的两条线。班主任管理班级,其中包括学生纪律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学习资料等等。任课教师只管进入课堂授课,并负责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除此之外,学生的一切在校生活几乎都由班主任处理。班主任一般还兼任一门主要课程,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之间穿梭忙碌。从优秀班主任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一个教育工作者所…  相似文献   

8.
让师爱扣开学生的心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信心是一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有了自信才可能进步、才可能成功。班级中常有这样一类后进生,他们对班级活动热情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学习不够努力,纪律意识较差。虽然班主任也能看到他们的长处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但站在班集体的立场上,学科成绩与课堂教学所占的份量更重。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那么,我们如何来搞好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对于教学、教养和教育的统一性必须有全面的认识,把培养学生自觉纪律看成是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任务。我们知道:“在学校中进行纪律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合理地组织起来的教学过程。有纪律的行为是通过课堂教学逐渐培养起来的。”(叶希波夫、冈查洛夫合著教育学第六十三页)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是最有效的方法。不管在什么学校和什么班级都是一样,凡是课堂教学组织得好的,学生便能安静的听老师所讲的课。  相似文献   

10.
魏红云 《教育革新》2007,(10):20-20
一、班额过大存在的问题1.班额过大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紧密配合,才能表现出最佳教学效果。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调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班级人数越少,越容易管理;班级人数越多,越难管理。当班级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教师对课堂教学便无法实施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1.
第十六条反对监视我们为了“摆平”纪律,监视是一种惯用的手段.那为什么监视会有效控制纪律呢?监视者一般都可能拥有如下逻辑:一、学生一般都不会自觉遵守纪律的;二、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有效控制纪律,那就是教师始终在场;三、教师不可能总在场.因此必须寻找到教师的“替代人”;四、最常用的“替代人”是班级小干部,他们获得了教师的信任;五、但这还不能被称为监视,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孩子都以为教师或教师的“替代人”不在场,而他们的一言一行  相似文献   

12.
学生小王为了不让班级被扣分,"急中生智"绘制了校徽,结果没被检查员发现,保全了班级的"荣誉".但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高兴起来,也由此产生疑惑,这样做是否合理?班主任李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请大家讨论并表决,班级4位学生弃权,认为这种行为不诚信,但想不出更好的办法;41位学生赞成,认为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 这一问题让班级师生纠结:因为在学生眼里,这是一道难选的单选题:要么"不诚信",要么"让集体扣分".不仅学生为难,教师同样为难;还因为我们目前的道德教育很少引导学生讨论此类生活中的真问题.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  相似文献   

13.
张绍铭 《师道》2011,(7):78-79
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要么瞠目结舌,闭口不答,要么轻而易举,众口一词,要么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做到一问百应、言而有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已成为许多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民主取向的班级纪律:规范而不僵化、自由而不放纵班级事务,不必事事规范,以免走向僵化,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但班级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内部纪律规范。在具体班级纪律规范的制订上要让学生民主参与,但在具体执行上一定要严格,一个连内部课堂秩序都难保障的班级是不可能建立良好的班风的。对学生要鼓励思想自由,但不是行动自由。“民主的自由思想从来不认为一个人总是有干他所喜欢的事情的权利,即使在这种行为没有损害他人自由的情况下也是这样。”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杜威就曾批评卢梭所主张…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74):5-6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纪律不好控制的情况,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激励,更好地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位教师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曾用过多种评价方式,但越用越感觉,选择一种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评价方式,能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学生不守纪律的原因,是学生有抵触情绪。纪律不好,影响学生的学习,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就要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形成健康的舆论。班主任与课任老师之间要多沟通,发挥班级教师集体的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对班级学生的纪律教育要严格要求,常抓不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规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最终实现自我管理,是教师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高效率的组织,在课堂中建立必要的规则.本文拟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班级规则的内容、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探讨,以减少课堂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  相似文献   

18.
“学困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教师关心不够,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就是“破罐子破摔”,要么就是另类。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必将对提高他们的成绩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呢?  相似文献   

19.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纪律、行为习惯方面差于其他学生,我称之为"弱势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在一些老师看来是一个累赘,在教育时候,要么大骂一顿,要么听之任之,其实,他们也有感情、有自尊、有求知欲,在他们内心处,也想成才,本文对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粗浅谈谈帮助他们转化的一些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有了质疑发问的权利。但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教师一时很难解答或根本不知道的一些问题,许多教师要么含糊其词地回答,要么选择回避。这样的例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