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CT扫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灰度值范围的选取,得到了储层岩心的孔隙度;通过二维横截面图片,对岩心孔喉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明确了岩心配位数的查找方法,给出了岩样的配位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370×10-3μm2的配位数主要在5~13之间,而且有50%以上的比例在7~9;而渗透率为554×10-3μm2的配位数在6~15之间,有60%以上的比例在10~13;CT扫描得出的孔喉比由几变化到几十,最大孔喉比可达60,而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孔喉比在降低,这与恒速压汞实验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对研究区浅层长2储层的精细研究,对于浅层储层油气潜力评价至关重要.利用钻井岩心观察、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样品物性分析和常规高压压汞实验,对储层展开精细评价研究.(1)储层岩性组成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其中主要组分为高岭石、绿泥石、水云母.(2)延长组长2平均孔隙度14. 51%,平均渗透率5. 01 mD.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在0. 5~30 mD.(3)通过鉴定储层孔隙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溶蚀孔中以长石溶孔最发育,长2为5. 99%,延长组浅层长2储层孔隙结构以小孔、微细喉为主.(4)研究区共筛选出23个有利目标区,其中建议目标区8个,总面积24. 76 km~2.  相似文献   

3.
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压汞等技术方法,分析盐家油田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划分储层类型。结果表明,盐家油田沙四上亚段砂砾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有效储层以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粒间溶孔、次生粒内溶孔;储层属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结构以中——小孔隙、细——微喉道为主,喉道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madab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处理扫描电镜图像的新技术,给出了实现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和图像处理前后的可视化效果对比,提出了有关描述粘性土微观结构的定量信息.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分析粘性土劈裂注浆前后孔隙形态及组合特征,包括孔隙的面积、周长、数量等关系,为粘性土微观结构定量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冷湖四号构造E1+2有利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冷湖四号构造E1+2主要油气储层砂体的分布受地层沉积影响,具有薄、多、散、杂的特点.用常规技术手段很难对其进行刻画,严重影响了勘探部署工作.该文利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以及神经网络预测等技术手段,对该区下第三系路乐河组(E1+2)主要含油层段砂体展布情况进行刻画,进而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之上划定有利储层分布范围,为进一步勘探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10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通过大量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分析、显微镜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压汞分析等手段,对环江地区延10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延10砂岩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次之,成熟度一般;区内不同区域间,填隙物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由北至南、自西向东,填隙物含量整体呈降低的趋势;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次之,孔隙结构以Ⅱ型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3.08%,渗透率为54.49 mD;储层物性受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南部地区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最高,储层物性最好,有利于油气资源富集。  相似文献   

7.
将SO4^2-/TiO2负载镧制备了新型催化剂SO4^2-/La2O3-TiO2以癸二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3+浸渍浓度为0.07mol/L,经110℃烘干后于500℃焙烧3h所得催化剂活性最好。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进行考察,最佳实验条件为n(醇):n(酸)=4:1,反应时间3h,催化剂用量1.5%(总物料),酯化率可达96.5%。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和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高压压汞资料为基础,应用分形理论对吴起薛岔区块长6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符合分形理论.空间存在单一分形和分段分形现象,其中分段分形中大孔隙的分形维数大于小孔隙的分形维数,属右旋分形;分形维数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分形维数越大,孔隙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单一分形样品高渗透率贡献值对...  相似文献   

9.
用凝胶溶胶(sol—gel)法在普通截玻片和si上生长了稀土La掺杂ZnO薄膜,稀土La^3+离子和Zn^2+浓度摩尔比分别为1%,2%,3%.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S)、原子力显微镜(AFM)、光致发光(PL)等对薄膜的结构、光学特性、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不同浓度La掺杂的ZnO薄膜均为六角纤锌矿结构,薄膜表面颗粒均匀平整,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La掺杂ZnO薄膜的紫外发光峰出现蓝移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大豆渣吸附Cu^2+的五个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了浓度(X1)、加入量(X2)、pH(X3)、温度(X4)、时间(X5)对吸附率(Y)的回归数学模型:Y=73.58219+5.50153X1+4.61857X2+19.47253X3+5.84406X4+3.62286X5—4.77678X1^2-2.69559X2^2-6.6478X3^2+2.78751X4^2-4.53383X5^2+0.14936X1X3—0.37914X1X4—0.12638X1X5+0.26425X2X3+1.02252X2X4—0.56296X2X5—3.55009X3X4—0.3102X3X,-0.33318X4X5。得出各因素对大豆渣吸附Cu^2+影响顺序为:pH〉温度〉浓度〉加入量〉时间。从模型可知,在浓度、加入量,pH、温度、时间为40mg/L、0.1g、8、60℃、4h时,大豆渣对Cu^2+吸附率最高可达98.82%,验证值为97.98%,与理论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