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  相似文献   

2.
<正>信息科技是一门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更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究及发展思维的能力,这一切都立足于信息科技教学基础—“知”与“行”,发展于其上层建筑—“情”与“意”。因此,“知、情、意、行”有机统一是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要素与环节,而这些又与德育中“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4.
王志洲 《中国德育》2007,2(4):22-26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必须遵循德育的平衡统一规律,即把学生道德形成之“知、情、意、信、行”的内在规律与教师育德之“晓理、动情、炼意、笃信、导行”的外在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德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人的品德结构来看,它包括道德观念(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四个要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良好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结果。所以,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  相似文献   

6.
对个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进行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做到科学。科学就是要使德育渗透适合教材内容的特点,适合教学规律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适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就要因科施教。适合教学规律,就要坚持学校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正面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适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就要因材施教,坚持“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这就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相似文献   

8.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德育工作强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浅论中学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11.
陆婷 《教育艺术》2007,(8):13-14
"知"指知识;"情"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理想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是行动.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和"意"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德育课程的施教者,我主要是从以下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上述教育的.  相似文献   

12.
遵循教育科学原理,遵照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写总结,在“知”上提高认识,在“情”上激发兴趣,在“行”上树立我就是我,在“意”上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理解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培养自我能力,达到写作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2010,(10):F0004-F0004
北京市第二中学确立以“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为育人指导思想,通过打造德育团队、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高远志向、高尚人格、高雅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何榕 《考试周刊》2010,(15):223-223
教书育人,任重道远,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热情、智慧和创造,发挥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科学指导作用,教育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在教学实践中知、情、意、行的合理运用能使我们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知”指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指相关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情”,不仅指学生对处理事情的感受和评价的情感,而且指学生个人情操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纽带:“意”.是学生自身追求理想所表现出来意志和毅力;“行”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动和实践活动。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姚姚 《广西教育》2023,(33):136-139
本文分析“知、情、意、行”和声乐美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高校声乐美育实施的难点,提出高校可以“知、情、意、行”为主线实施声乐美育,引导学生在“知”中走进声乐、在“情”中感同身受、在“意”中升华情感、在“行”中向美而立,以提高高校声乐美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德育电视教材的编制应体现知行培养的统一性刘莉一、根据思想道德知识传授的情感效应,选取德育电视教育的素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知识是基础,行为是结果,情感与意志则是由知识发展为行为的中介。实现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是...  相似文献   

17.
都来重视养成教育平罗县城关一小王立世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德育...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20.
提升德育实效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提升德育实效的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重新确立德育的本质观、目标观;德育内容体系的新构建等理论创新。提出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遵循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转换德育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为重点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等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