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 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什么部长、主任跑;同上边的交道打得多,就“有能耐”、“吃得开”,即人们常说的“天线畅通,万事如意”。如此,报社就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凡稿件上有市长、书记、部长签了“可发”字样的,照发不误;稿件内有“市委×××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字样的,一律照发;凡有市级领导参加活动的消息、通讯,统统得开绿灯;不仅如此,有的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写上一句:这是某市长、某书记指示要写并经过目的,编辑就马上编发。由于单纯向上,唯上是听,报纸上便产生种种弊端:会议消息多,领导同志名字上报多,机关单位上层动态多,奉命报道多,通知、文件、决定、指示多。这  相似文献   

2.
时下,领导干部同“大款”交朋友的事相当普遍。 一日在某宾馆,一位神通广大的“大款”一手握着大哥大,一手拍着腰里鼓鼓的钱包(漂亮的“小蜜”依在他的身旁)对我许愿:“×书记、××长同我很熟,我们‘称哥儿们的’,家里我可以随便出入,有事只管说一声,包在我身上!”  相似文献   

3.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4.
一篇关于某市人代会的报道,文中数处写到“×市长风趣地说……”,如“市长风趣地插话:植树多多益善。”而其他代表的发言无一用此词。另外,有条反映关心后进青年的新闻,其中描述道:书记拍着这位青年的肩膀,风趣地对他说:争取年终上先进工作者光荣榜。阅读报纸,诸如此类的“风趣”不时可见,似乎只要文中一涉及到领导的所言所语,哪怕是只言片语,都要冠以“风趣”这个修饰词。这已日趋成  相似文献   

5.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常有“××乡××村村长×××”的说法,其实“村长”并不合法。我国宪法第111条中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第8条中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可见,在村民委员会这  相似文献   

7.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首要讲的是真实性,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格守的铁规矩。而有的“笔杆子”上搞心切,喜欢对新闻事实随意拔高,崇尚妙笔生花,搞放大式报道,叫读者看着文章撇嘴,看后一句:“瞎吹”,这种现象严重损害着新闻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应当彻底纠正。我们在读报时、稍微留心就会看到:有的作者动不动就给被采访者命名,如果被采访者是工厂的领导.报道中就会出现“企业家”的称谓,有的还显不够,封为“明星企业家”;如果被采访者是农村的专业户,就封为“养猪大王”或“运输大王”。据笔者对一家报纸新闻稿件的统计.一个月…  相似文献   

9.
某地不久前办了一个电视台,尽管只有一部录象机,当地熟人的面容也能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上电视了!”这个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引起了领导和群众的浓厚兴趣。可是一周一次的电视新闻,大都是会议消息,不论是大会或小会,书记又常常到场,录相机的镜头自然多是对着主席台中间的书记,时间一长,人们便诙谐地说:“我们的电视台,书记是‘主演’”。何以成这样?据说,会议组织者认为,自己的会倘  相似文献   

10.
“上台阶”这个词儿,半年多来经常在报纸、广播、电视的报道中出现。党中央和省委根据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谈话的精神,都提出使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这作为奋斗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和听到这样一些提法:什么××市的经济发展,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作几年来已经跃上了一个高台阶;××厂上半年各项指标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县财政达到自给,消灭了赤字,登上了新台阶;等等。这些提法,其具体含义已远不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台阶”的内容了,说它是自提标准,内涵不清,甚至把前进目标给模糊了,是不为过份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化”一词一时在各种媒体上蛊行起来。如:《××越来越国际化了》、《建设国际化旅游都市》等。其实,上述中的“国际化”这种说法是不规范的。“国际化”的同义语是“国际共管”,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统治或管理某一地区、国家或某一国家的部分领土”。因此,今后我们再遇到上述类似说法时,可改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性”或“国际级”都市、“国际旅游都  相似文献   

12.
手头有两份报纸,分别是2002年5月8日的××时报B1版和××晚报A3版。在这两份报纸上有一篇内容相同的社会新闻稿件,但细细比较之后,却发现这两篇报道大相径庭。××时报B1版题为《抓二奶找错了门无辜市民遭耳光》的报道称:“昨日,家住南京栖霞区吉祥花园的宋女士在自己家中被闯进来的陌生老太婆扇了一记耳光,待事情真相大白才知道,老太婆从江西赶到南京抓‘二奶’找错了门。”××晚报A3版题为《抓“二奶”找错门》的报道称:“昨天,一名千里迢迢来南京抓‘二奶’的女士,却敲错了房门,结果闹出了一场大笑话。该女士姓…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4)
“痛”就在于思想的堕性文/辽宁·赵维曾在电视上收到一条消息,报道说,在×××杯围棋赛中,我国选手×××败在韩国选手李昌镐的手下,痛失挑战××杯的资格。报纸来了又看报纸,也是一片“痛”声。但据赛前专家分析,我国这位选手的“痛失”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又是情...  相似文献   

14.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  相似文献   

15.
有几家大小报纸先后转载《新闻战线》今年第4期刊登的关于“普通党员”提法不妥的文章,主张取消“普通党员”之说。我认为“普通党员”一说是可以成立的,并无不妥。理由有三:第一,“普通”,即指平伟的,一般的。法律、辞书中虽然没有“普通××”之说,但人们习惯上经常说“普通干部”(7月14日人民日报)、“普通群众”(8月4日人民日报)、“普通的老兵”(《瞭望》第7期)、“普通市民”(8月8日河北日报)、“普通观  相似文献   

16.
载体元与信息元的关系载体不是汽车、火车,没有规定的“载重限量”。但是,每一载体元所载的信息元又确实是有限的.如果载体元和信息元完全相容,就会出现记者和读者的“共振”,当然会出现最佳报道,如同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但我们常常会在报道中发现:载体元和信息元的结合是不相容的.①有载体元无信息元.我们先看这一篇报道:“××自治区首届青少年爱祖国爱宁夏专题邮票,前不久在××市青少年宫展出.参展的57名回、汉青少年共展出中外邮票204框、1082个贴片.其中第二课堂学历史、和平、健康——人类的共同心愿、邮票上的中国医疗卫生等专题邮集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的不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 ,常被以下两类舆论监督的报道所困惑 :“去年 ,我市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共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 ,科局级干部26人。某镇主要负责同志受贿12万元 ,被依法立案查处……”“××县××乡×村×组村民×××、××、×××、×××因赌博 ,昨天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并被收缴赌资720元……”孤立地看这两则曝光新闻 ,是客观公正、无可非议的 ;但对照起来看 ,其不公正性就一目了然了 :31个贪官 ,连一个单位、一个姓名都未点到 ,举了一个受贿12万元的事例 ,也只是点到“某镇”为止 ,而且还称之为“同志” ;而四…  相似文献   

18.
张卫山 《图书馆杂志》1994,13(4):16-17,45
1992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科委根据科技情报界的要求,决定把“科技情报”这一名称改为“科技信息”……,在今后的宣传中,特别是外事活动中,少用或不用“情报”一词,而以“信息”代之。于是乎,各地文献情报部门纷纷改名为××科技信息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事实上,情报并非如此简单。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来仍然有必要对此问题再进行一番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机灵的读报人说,现在报纸上不仅会议消息多,带“长”字人的“二三事”也多了起来。文无定法,“二三事”的报道用简短的事例概括一个人的全貌特征,读者爱看,编者爱编,“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但也有出洋相的。譬如某市一位招生办主任曾拒请几次,拒贿几条香烟,该市一位记者便以“二三事”为题,给该主任戴上一项“清官”的桂冠。谁知不到10天时间,这位招生办主任就以累  相似文献   

20.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