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走,做药去     
《中国科技信息》2003,(18):12-13
必须承认,在过去的50年里,各类新药的出现,挽救了无数生命。必须承认,是疫苗的广泛使用,使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能够被消灭。必须承认,还有很多疾病仍然缺乏足够而有效的治疗药物,慢性疾病只能对症而无法治本。另外,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断出现的耐药性、新传染病如SARS的出现等情况表明,现有药物有它们的不足之处。整个世界都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新药能够被研制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几十年间,已有近万种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其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已申请专利的新化合物就有200多种。有科学家断言,在地球上所有能够生产药物的自然资源中,海洋已成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领域.海洋生物系统将成为开发未来新药的一座宝库。  相似文献   

3.
《西藏科技》2005,(6):59-59
过去30年中,大量的生物学新发现和对人类基因组的深入了解,致使很多生物技术新药开发出来,目前已上市的有230种。仅去年一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就批准了20种生物技术新药,其中包括治疗失眠、多种硬化症、剧痛、慢性肾病、失禁、口腔疼痛和治癌等药物。现在,正处于后期临床试验的250种生物技术药中,至少有50种将会获得FDA的批准,批准成功率几乎是药物工业标准成功率的3倍。  相似文献   

4.
京科 《今日科苑》2006,(10):25-27
癌症的治疗:通常癌症治疗的方法不外乎服药、放疗、化疗和手术。2004年,科学家除了继续开发新药,还尝试利用其他新生的手段来治疗癌症。2004年,值得一提的抗癌新药有两种,一种是“饿死肿瘤”的药物,另一种是杀癌细胞的“智能导弹”。“饿死肿瘤”的药物名叫“阿瓦斯丁”(Avastin),是一种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药物。它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77-77
新药创制是保障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重大战略需求。中科院是中国现代药物研究的发源地,有着辉煌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国际声誉,药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引领全国,新药研发数量和质量优势显著,共研发新药100余种并投入生产,并创制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药物,其中抗恶性疟疾首选药物蒿甲醚(青蒿素衍生物)是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由中国首创的新药;重金属解毒药二巯丁二酸是第一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地奥心血康胶囊"是第一个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中科院在我国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02,(16):48-52
研究开发的技术 1、创新药物开发技术 创新药物开发技术是指具有药品专利保护的国内外第一次上市的新药.药物的研制必须经历从新药发现、临床研究申请、临床研究、新药申请、产业化、上市等阶段.其中新药发现阶段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是否采用药物疗法?数百万父母必须做出决定。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虽然药物可以暂时使患儿安静下来,却不能长期改善患儿的学习成绩、与同伴的不良关系或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药,它是进一步解明和利用“大脑不断活动”的机理来治疗依赖症的。由此而收到的显著疗效已——  相似文献   

9.
把毒性病理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新药的开发,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 O)后的必由之 路。预测上市新药对人类健康危害的可能,提供新药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影响的科学依据, 是决定新药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毒性病理学的检 测和研究。当前,我们要在传统的毒性病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务实求新,在建立系统的、规范 的毒性病理学评价标准体系的同时,将眼光要放在快和新两个字上,注重免疫毒性评价的新 动向,建立新的快速替代模型,引进新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深入开展毒性机制的研究 。我们还应该建立创新药物高通量筛选体系中的毒性评价体系,以便把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 从临床前阶段提早到药物发现阶段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郭婷 《中国科技纵横》2014,(17):269-269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这些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医疗保健要求人类对待疾病要从以前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成为集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医疗保健模式。而天然药物在现代医疗保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天然药物是研制新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天然药物是现代新药的重要成分天然药品推动着营养类药品的发展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天然药物在现代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藏科技》2006,(3):61-61
临床评价是评判一个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的最终环节。按照我国和国际GCP要求,在完成新药临床试验、建立完善配套设施与机构、开展数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专利的申请,为我国GCP得到国际认可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新药风险投资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  何建敏  夏太寿 《软科学》2006,20(6):97-101
分析了江苏省在新药研究领域引入风险投资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国内首个专业性风险投资资金———江苏省新药创制发展资金的运作模式及成功经验,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药风险投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疾病谱已从传染病为主转向复杂性疾病为主。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人个性差异大、药物不具备敏感人群的个性化特征,导致药物平均有效率低,支出浪费巨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简称个性化药物先导专项)的核心是明确现有药物的敏感人群,提高疗效、降低毒性;针对敏感人群研发适合规模人群的个性化新药,大大减少用药浪费,降低用药成本。个性化药物研究的重大科技布局,是实现基础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三者之间无缝衔接与有机转化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抢占精准医疗战略制高点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新冠口服药     
李岩 《中国科学基金》2022,(3):441-442+446
<正>吞下一粒药丸就能使新型冠状病毒消失,这是人们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几天的病人服用辉瑞公司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后,可将住院的几率降低89%。美国政府已经订购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这种名为Paxlovid的新药。这款新药的成功研制并不只是黑暗中一次幸运的尝试。针对一种能够调控新冠病毒进行威胁性复制的关键蛋白酶,化学家们设计了这款药物,用于阻断病毒的自我复制能力。事实上,其他类型的冠状病毒中也存在类似的蛋白酶,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发明》2005,(5):83-83
每年有多少车祸是因为司机驾车时接听电话而引起的呢?大多数司机都承认开车时使用手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你不得不单手握着方向盘,还要时刻小心不要被执勤的交警逮个正着。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对疯响的电话铃无动于衷。那么把这个半球形的小东西装在驾驶座旁吧.它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药品能够治疗疾病,但如果服用了过期失效的药物,非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因此,患者掌握判断药品是否过期失效的基本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刘璐 《金秋科苑》2008,(17):84-84
药品能够治疗疾病,但如果服用了过期失效的药物,非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因此,患者掌握判断药品是否过期失效的基本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有了文明,人类就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人类逐渐发现健康对自身是多么重要,因为许许多多的人被各种各样的疾病夺走了生命。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认识的进步,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药物来抵抗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组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朝政  许健  于涟 《科技通报》2004,20(6):542-545
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近十几年来,随着基冈组学、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药物发现为中心的药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蛋白质组学这门新学科的兴起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大大加速和简化了新药开发的过程.本文主要就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相关概念、相关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医学界不断开发蛋白多肽类药物,并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癌症、遗传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与普通的化学类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更强的靶向性,而且毒副作用不大。但是常规的蛋白多肽类药物在给药时,容易在体内被生物酶代谢或凝集变性,半衰期短,必须通过注射频繁给药,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不方便的。而纳米水凝胶能够有效地防止蛋白凝集失活,使体内药物的稳定性得以提高,因此已成为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载体的热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