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的全程培养进行探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招生对象、师资队伍、学习年限、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论文撰写等方面,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和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的的共性与个性,以期改进和完善培养工作,培养出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教育硕士,加快基础教育专家型的骨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的招生指标与录取人数对比分析,发现该专业招生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结合相关政策及就业现实,指出招生报考条件、就业状况、职称评审、导师队伍现状等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招生的困境。为解决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生源问题,建议废除报考条件中工作年限的限制,设置"教育管理"为职称评审专业之一,打通职称评审的学科限制;加强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培养的专业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孙新景  李礼 《时代教育》2010,(5):271-271
本文从培养目标、生源和招生制度、师资和组织形式、评价制度四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中发现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不足,为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较为详细地考察了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开创及其培养过程--"教育研究生院"制度的创设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要求、招考方式、培养方式、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师指导体制、毕业要求等方面的状况,并分析了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加拿大七所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过程,即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标准、培养路径、专业和课程设置、论文要求、培养方式以及指导教师等方面的状况,并分析了加拿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我国新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教师的可行性的建议有:增加国内外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和打造特色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7.
2017年6月,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专家小组对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开展了大规模现场调研,结果发现:在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招生规模小、培养成本高,招生专业的前置专业吻合度不高,招生专业缺乏科学论证,管理体制不畅,导师队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认识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学校和企业实习安排不到位,社会认可度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等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提高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社会认可度,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管理体制,科学论证招生专业,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把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等方面推进工作,提高教育硕士(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教育硕士招生与培养工作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专业背景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实践性培养资源短缺的状况急需改善;毕业生研究能力提升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解决的对策是:加大专业硕士招生改革的力度,将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由考试制改为申请考核制;教育资源的培育和培养过程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研究型实践能力的提升;实施更为灵活而严格的学制和学分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开始招收培养教育硕士,我国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概述和分析了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及其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迫切需要大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依据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辩证统一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从硕士点分布和培养方向两个维度对2014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培养取向,不仅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和考生报考提供现实依据,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服务教育信息化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合理、有效地运用诸如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到一起,不但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单一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对整合、变革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推进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公共课,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行,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得到迅速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实验教学是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与对策进行了有益探讨,旨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验教学,并有效提升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远程开放教育中形成性考核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形成性考核,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改善教与学相对分离的状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指导高等院校的自身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实现教育进步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更好发展的核心问题。就高校教育现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中对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以后的高校教育技术不断创新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的师生关系在新形势下显现出新的特点,相应的教师对自己的角色也要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教师要做自己课程领域的专业者、教学的组织设计者、现代教学技术的熟练掌握应用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促进者和监督评价者以及师生情感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完善自我,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适当的教育、教学环境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与媒体两方面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呈现教育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多样化、优化教育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育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的产物 ,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与素质教育协同发展 ,将使学校教育丰富多彩 ,蓬勃发展 .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实施数学分析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质量。文章对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提高数学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探讨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提高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何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意志;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periences of 13 graduate students enrolled in a closed, lock-step master's degree of the education cohort program.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al data, collected over 10 months and across four courses,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zed to explor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cohort membership and how that membership both shaped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and instructor relationships.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cohort membership were fluid and evolved as students progressed in their program, changing from an inconsequential to a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from a modest to a deep influence. Michelle A. Mah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tudent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in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She received her doctorate in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her masters in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role of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adult development, uses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