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子渊 《青年记者》2012,(26):18-1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  相似文献   

2.
杨珩 《今传媒》2012,(6):71-72
老字号餐饮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也是一张城市的"名片"。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广州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字号餐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广州老字号餐饮企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社会大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使得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P跨界营销传播的价值不断凸显,IP的跨界创意转化不断助力合作品牌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的提升。本文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P的运营管理、跨界对象选择和多元媒介传播三个角度,探究如何依托新兴数字技术、社群媒体平台等构建跨界传播矩阵,展现品牌新美学,提升品牌文化价值,实现传统美术类非遗IP与多元业态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涛  钱钰 《传媒》2015,(18):75-77
文化遗产传承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有将影视传播与"活化"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历史传统.当下, "活化"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但彰显了影视传播对"活化"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为丰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随着21世纪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便捷快速的传播速率,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活力。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传播对象,增强了传播效果,同时拓宽了传播平台,可见互联网数字化传播方式是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最明智的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平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互联网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8.
湘西边陲的茶峒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保护意识缺失和传承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优化路径。本文从数字传播角度探讨以边城茶峒为代表的古村古镇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更为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胡海 《新闻世界》2013,(6):62-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电视媒体因其固有的影像记录手段,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电视媒体通过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积累珍贵的影像资料,深层关注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琼 《东南传播》2018,(7):67-70
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传播方面乏善可陈,导致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为海内外受众所认知和关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播出去,从而达到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从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出发,可以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我们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行为来研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手段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传播平台,有效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3.
谢喆 《中国广播》2017,(9):63-66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欠缺以及行为的不当,导致文化传播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错误,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伤害。本文探讨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的伦理问题,希望为改进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邹争 《声屏世界》2017,(3):55-56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延续和传播文化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本文探讨地方电视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较好的保护态势,本文以调研数据为支撑,通过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及其受众的现状,针对目前此类站点资源匮乏、点击率偏低、页面响应速度过慢,内容更新周期长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简述和分析,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的改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地抢救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2006年,福建泉州南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业化冲击等多方面的因素,福建泉州南音的发展正面临着重重困境.因此,笔者想借此背景作为本文论文的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齐齐哈尔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厚重,非遗种类繁多,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而当今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本篇文章将以齐齐哈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及挑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现阶段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的特点,将分众传播中的有关理念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实践中是分众传播时代的自然现象.较之传统的档案传播模式,分众传播视角下的档案传播模式中的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传播主体、受众和效果为落脚点,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档案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为载体,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期用分众传播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11日至15日,有"全球广告业的世博会"之称的"全球广告主周"在北京隆重举办。来自世界广告主联合会55个国家协会会员及国际知名企业和广告服务机构首次汇聚中国,共同探讨新传播环境下的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广  相似文献   

20.
刘婧 《山西档案》2021,(2):35-45
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等传播实践,总结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分权共建”三种模式。结合现状分析“政府主导”模式最适合我国,国外经验还启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应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的双赢模式、制定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法规政策、形成特色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