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上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成为了青少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青少年上网日趋增多,因特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双刃剑"作用日趋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了解外面多彩的世界,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很多青少年逃课上网、彻夜不归上网,过度沉湎于虚拟网络中不能自拔,成为"网络成瘾"患者.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学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沉湎于网络而引发的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可否认,上网可增加少年学习、交友、娱乐等渠道,其裨益不言而喻。但网络好比双刃剑,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不警惕。因上网而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这是现实。以我们少年法庭为例,去年审理的案件中,与上网有关的犯罪占80%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对中学生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中学生上网主要有三种不良现象:沉溺于网上聊天、痴迷于网络游戏、沉湎于色情网站。针对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4.
观点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上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成为了青少年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青少年上网日趋增多,因特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双刃剑”作用日趋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了解外面多彩的世界,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很多青少年逃课上网、彻夜不归上网,过度沉湎于虚拟网络中不能自拔,成为“网络成瘾”患者。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学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5.
任广宏  李凤红 《教师》2013,(27):16-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文化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固有的文化发展形态,而且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手机网络文化对传统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深层次调查手机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我们对高中学生手机上网做了一个调查。1.调查方式本次调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60份,回收率为93.3%。2.调查结果数据显示:47%的学生表示每周上网不超过2次,38%的学生每周上网3~5次,15%的学生表示每周基本不上。关于上网目的,45%表示是为了观看影音视频和观看讯息,29%表示是为了玩游戏,15%表示是为了帮助学习,11%表示为其他目的。就上网与学习、生活的关系问题,37%认为上网和学习往往是冲突的,35%表示上网有时会影响学习,10%认为影响很小,18%认为上网学习是相得益彰;56%认为上网会影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脑的普及,上网成为一种时尚。上网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方便、效益和快乐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带来了危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染上“网络综合症”。“网络综合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操作的时间失控,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患者早晨起床后会有一种立即上网的渴望;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络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逐渐变小,重者出现孤独和忧伤、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生,在大量从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网络这把“双刃剑”的伤害。据北京市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该市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达81.3%,其中56.9%的同学  相似文献   

8.
"网瘾"是当今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毒瘤,青少年一旦沉湎其中,便不可自拔:丧失学习兴趣,脾气变得暴躁,精神恍惚不定,更有甚者,为上网偷抢杀人,六亲不认……网瘾如毒瘾,要想戒除,困难重重。为此,教师、家长都视计算机、网络为洪水猛兽,想尽千方百计阻止孩子接触计算机、网络。  相似文献   

9.
苏娟娟  连榕 《班主任》2004,(6):25-26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十次统计调查,截至2002年7月,上网中学生占网民的26.2%,18岁以下的网民由2002年的2.4%增至现在的16.3%.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在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成为网络及与之相关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主要享用者.这样庞大的学生群体参与网络后心理是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25岁以下)规模为1.75亿人,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网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就高职院校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从上网现状、网络特点、网瘾表现、成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高职学院学生网瘾问题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上网时,计算机会自动保存网页上的图标和文字,这些图标和文字被称为"临时网络文件".如果你经常上网,你的计算机里就会留下许多"临时网络"文件,这些文件积累多了,计算机的反应速度就会减慢.即使你不上网,只要经常使用,也会产生一些废文件.所以,经常地清理废文件,才能使计算机保持轻松、快速地运行.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上网成瘾,进而做出违法乱纪荒唐事的例子多次见诸报端,令众多教师、家长闻网色变,于是乎各种过滤软件大行其道,更有甚者严禁青少年上网。笔者认为,面对网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将网络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利器。QQ,师生交流新天地QQ网络寻呼机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来到每个电脑用户的身边。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公布自己的QQ号码,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心灵的沟通。这样总比让学生在网上不着边际地闲聊好得多。用QQ聊天,学生们敢说真话,较之于陈旧的写日记、写周记,更富有新鲜感、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也是继报纸、收音机、电视机之后又一种新型高效的媒介传播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和关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亿多,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网民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影响的加大,网络语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刘大军 《师道》2002,(11):52-52
青少年沉湎网络进而违法乱纪的例子常见诸报端,令教师、家长“闻网色变”,有的甚至严禁青少年上网,让他们彻底与互联网绝交,天真地认为避开互联网就能避过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蚀。笔者认为,面对网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块倒掉”。只要我们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就会趋益避害,互联网就会越来越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网民规模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网民数量持续扩大.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网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们基于网络技术而衍生出的生活方式,这种潮流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中职生中.  相似文献   

16.
我跟同事说,我每天都要上网看文章,并与网友交流。他们一脸惊讶,以为我是沉湎于QQ聊天的网虫。我却不以为意地偷偷笑了。刚有电脑那会儿,我一心想占有所有的网络资源,每天至少保持五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对所有的东西都保持兴趣。没有多久,我就发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网络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迷恋于网络游戏的小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因沉溺网络游戏而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因"上瘾"而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一时间成了"洪水猛兽",伤害着无数的孩子.最近,我们做了一项相关调查发现,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强乃至"上瘾"者中95%是学习成绩中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正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时下有许多中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够健康上网和健康成长呢?首先我们要厘清他们痴迷网络的原因。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上网率达64%,喜欢上网的达52%。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网民数量还在迅速膨胀。为什么中学生如此痴迷网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绿色上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我们要积极倡导大学生们绿色上网,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毒害大学生的思想,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我们要认清网络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其次,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们走上绿色上网的道路,保证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风筝飘飘     
现在,和网络“亲密接触”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上网收发邮件,看新闻,玩游戏,聊天……已是很多同学的日常“功课”了。有的同学还有了自己的网友,甚而编织着一段段温馨而浪漫的故事。《风筝飘飘》《网友“老花”》就是两位作者为怀念网友而作的文章。肖尧以为拥有一位无话不谈的网友,和他(她)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但切记不能沉湎于其中,影晌了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